被追捧的“真实感”,社交平台的价值密码?

被追捧的“真实感”,社交平台的价值密码?
文章图片
撰文/张贺飞
编辑/沈洁
一款名为BeReal的社交产品 , 正在海外以火箭般的速度蹿红 。
2022年第一季度 , 其月活用户数暴增315% , 一度在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多个地区的AppStore里排名前十 , 目前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1000万 , 其中80%的用户年龄在16到24岁之间 。
同时资本市场也传出了好消息 , 曾经押中Facebook的DSTGlobal将领投BeReal的B轮融资 , 目前筹集的资本已经达到8500万美元 , 融后估值或将达到6.3亿美元 , 比2021年6月份的A轮估值翻了两番 。
BeReal爆红的原因 , 听起来似乎有一些“荒诞”的色彩 。 有别于Instagram刻意营造的精致美 , BeReal的产品理念是鼓励用户做真实的自己 , 分享一些不加滤镜、没有美颜的日常照片 , 甚至会在功能上进行一些限制:用户只能在随机的时间里拍摄照片 , 必须同时打开前置和后置摄像头 , 必须在两分钟内拍照上传 。
其实BeReal并不是第一个站在Instagram对立面的社交产品 。 2021年初的时候 , 同样去除滤镜和修图功能的Dispo , 俘获一大批年轻用户的心;只能让朋友帮忙拍照片上传的社交应用Poparazzi , 也曾在海外市场风靡一时 。
或许这些产品短时间内无法撼动Instagram的江湖地位 , 可隐藏在背后的用户倾向却值得深思: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捧有“真实感”的社交平台?
01
从上瘾到沉默
可能国内的不少人对Instagram比较陌生 , Facebook在2010年花费10亿美元收购的社交应用 , 在海外市场的存在感不输于国内的微信朋友圈 。 每天有无数用户在Instagram上晒图 , 以换取好友的点赞和精致的“人设” 。
有人说社交平台是现代人的第二张脸 ,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Instagram可谓十分恰当 。 用户在平台上晒自拍、晒美食、晒猫狗 , 顺着时间线将这些行为组合在一起 , 正是用户想要呈现出来的人设 。 然而这种行为其实和化妆无二 , 看似“日常”的背后到底涂了多少层底妆 , 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
在时间的推移下 , 原本主张记录生活的社交平台已经越来越滤镜化 , 到处充斥着虚假和不真实 , 同时用户的逆反情绪也越来越强烈 。 先是在Instagram上流行的“模糊照片大赛” , 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而后是一些用户自我嘲讽的“makeInstagramcasual”风潮 。 直到BeReal等追求真实感的社交产品出现后 , 年轻用户开始大规模逃离 。
被追捧的“真实感”,社交平台的价值密码?
文章图片
相似的一幕在国内并不陌生 。
微信朋友圈刚刚流行的时候 , 我们也会为了发朋友圈花上两三个小时去拍照、P图、思索文案 , 目的正是为了让朋友们看到自己光鲜的一面 。 可这种行为慢慢便成了一种社交包袱 , P图和点赞的社交礼节让人身心疲惫 , 以至于微信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后 , 一大群用户在第一时间设置 。 再后来许多人不在朋友圈里分享生活 , 点开一个人的朋友圈页面 , 可能只剩下一条横线 。
大概是因为中国人性格深处的内敛特质 , 我们很少会公开抵制某些东西 , 以至于有人发起了“与素颜和解”的话题 , 最后也不了了之 。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人喜欢虚伪的社交氛围 , 一场静默式的拒绝正在进行中 。
正如微博在新一季财报中披露的数据 , 日平均活跃用户为2.52亿 , 但在增速上早已低于B站、知乎和小红书 。 微信的用户数量超过12亿 , 可用户的激情和参与度却逐渐消失 , 微信“状态”不温不火 , “微信农场”几乎没有掀起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