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我国海洋科学国际竞争力实现新跨越

6月8日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佛拉基米尔·拉贝宁正式发函 , 祝贺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牵头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OSF”)正式获批 。
这一计划由全球25个国家的34家海洋与气候科研机构和3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 , 是我国物理海洋学领域首个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大科学计划 , 标志着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预报预测这一国际高度关注的领域 , 已从长期的科技积累与发展阶段跨入了国际科学引领阶段 。
更为重要的是 , 截至目前 , 我国已获批了4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 “海洋一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 这些聚焦全球海洋科学核心问题的大科学计划由我国科学家发起并成功立项 , 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实现了新的跨越 。
将携手大幅提升海洋与气候预报能力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 , 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也亟待人类共同携手保护 。 而“海洋十年”正是近年来联合国发起的最重要的涉海倡议 。
2017年年底 , 第7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 确定2021—2030年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以下简称“海洋十年”) 。 2021年1月 , “海洋十年”实施计划正式启动 , 以“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和海洋联结起来”为使命 , 旨在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 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 是世界海洋科学的一场革命 , 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 而大科学计划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近年来 , 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异常气候现象在海洋上频发 , 对全球气候造成重要影响 , 而台风、风暴潮、海啸、海冰等灾害也时有发生 , 对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 本次获批的OSF , 瞄准“海洋十年”中提出的这一挑战 , 旨在跨越从目前的7天预报到数月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海洋预报“盲区” , 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海洋与气候预报能力的大幅提升 。 具体将围绕加强对海洋与气候联系的科学理解 , 大幅提升海洋的观测能力 , 跨越预报“盲区” , 实质性提升预报能力 , 为国际社会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等方面开展研究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作为牵头单位 , “海洋一所”围绕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这一国际科学前沿领域 , 数十年磨一剑 , 形成了以原创的浪致混合理论为基础、以国际首创的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和首个包含海浪的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为突破点、以新型高效费比表层漂流浮标观测为支撑的新格局 。 而领衔专家乔方利作为“海洋一所”研究员 , 率团队建立了世界首个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 , 克服了台风强度预报几十年踟蹰不前的国际难题 , 将我国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推进到国际前沿 , 其理论已被欧美十余个海洋科技发达国家实际应用 。 2021年年底 , 他成功当选为“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中中国唯一代表 。
我国已四次获批牵头“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大科学计划是全球性或区域性行动 , 具有关注全球海洋重大科学问题、跨学科、多国参与、实施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 , 其科学优先级最高 , 申请、组织和实施的难度也最大 。 但本次获批的OSF已是我国第四个获批牵头的“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
“海洋一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 根据申请流程的不同 , 大科学计划分为注册和申报两类 。 其中 , 申报类大科学计划的申请流程更为复杂 , 国际竞争激烈 , 需要盲评和专家组多次审议 , 申报单位则作为大科学计划的牵头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