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而以中国人命名的品牌却很难接受?

TCL|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而以中国人命名的品牌却很难接受?

文章图片

TCL|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而以中国人命名的品牌却很难接受?

文章图片

TCL|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而以中国人命名的品牌却很难接受?

文章图片

TCL|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而以中国人命名的品牌却很难接受?

文章图片

TCL|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而以中国人命名的品牌却很难接受?

引言:最近在贴吧看到一个讨论国产品牌排名的话题 , 无论从体验和情怀层面 , 参与讨论者都有各自的言论根据和情绪 。 令人错愕的是 , 原本对产品本身的核心讨论最后却延伸到品牌命名的鉴赏 。 同样以创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 , 国外的品牌读起来觉得响亮、儒雅 , 我们本土的品牌名字却没有那般高大上 。

犬儒主义的自我倾轧有些看客认为:中国难有百年品牌主要原因是栽倒在品牌命名过于庸俗、土气 , 这也是法拉利、范思哲比老干妈、王守义更具品牌影响力的根源所在 。 但 , 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果真是高大上吗?但凡有争论 , 总离不开比较 , 但既然是对比 , 就应当在同领域客观、合理、有逻辑的前提下理性辩论 , 而不是动不动就蛮横地搬出个别“西方良品”自我倾轧 。 更何况把问题的内核彻底剥离出来 , 在最肤浅的话题上 , 仅凭个人喜好进行狭隘地解读 , 以示不满 , 显然这是犬儒主义行径 。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 , 我们可以任意对比、权衡、选择不同国度的产品和文化 , 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择优标准 , 谁都不应以个人好恶予以嘲讽、干扰大众的自由选择权和市场多样性 。 如比亚迪汽车采用中文按键 , 一时引起网友狂喷 , 实在不理解在中国使用汉字为什么就土了?何时外文成为了时髦的代名词了?

任何一款产品、一个品牌的确立 , 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 。 那些总觉得外来的永远比本土优越的人 , 习惯了自我阉割 , 习惯了认知停滞和遮蔽 。 所以 , 当他们看到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路易斯·雷诺(Louis Renault)、加布里埃·香奈儿(Gabrielle Bonheur Chanel)之类的品牌时只会如痴如醉的“跪舔” 。

为什么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首先 , 外国品牌能有这样好的口碑完全得益于中国的文学魅力 。 我国翻译界的习惯 , 讲究“信达雅 。 此外 , 中国人热诚好客 , 总喜欢把最好的留给别人 。 所以翻译外文时定会专门甄选文雅、大气的字词 , 如:福、特、威、登、奥、香、爱、仕、范、哲……

如果把LouisVuitton翻译成“肉丝儿·混沌” , Gabrielle  Chanel翻译成“加把米·香呐” , Gucci翻译成“咕叽咕叽” , 感觉上是不是就和王麻子剪刀 , 狗不理包子一个水平了?所以 , 国外品牌以创始人命名会觉得高大上并不是其本身姓名的优越性 , 以名字命名品牌是一种自我暗示 , 共存亡、共进退的意志和态度 。 而是支撑创始人信念的是资本、科技、创新和可持续……

为什么中国品牌创始人命名没有那么优雅?我们自出生起 , 便浸泡在传统文化里 , 对待母语便有了母语羞涩或自卑的现象 。
我们母语和情感 , 道德感和羞耻感的联系要强于其他语言 , 所以当一些外文说出来 , 它本身的所带来的的情感波动会更大 。 所以 , 当觉得中国品牌的名字不够优雅 , 也是因为品牌名字和自己心中审美标杆的距离 。

有科学研究表明 , 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 , 审美个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 如此才能欣赏美和创造美 。 由母语到外文的切换 , 正是由高频到低频的落差 , 亦是产生美的原因 。 品牌真正的立足之路外国品牌以创始人名字命名显得高大上 , 更多的是它们来到中国时都是历经万险的幸存者 , 靠绝对的质量和性能征服用户 。 而中国自主品牌起步较晚 , 尚在涅槃 , 等待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