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钟|揭秘“时间魔盒”原子钟:三千万年误差小于一秒


时间是什么?或许有人会低头看看手表 , 说出当下的时刻 。 是的 , 时钟会告诉我们时间 , 它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在确定时间起点之后 , 用世纪、年、月、日、时、分、秒来记录时刻值 , 就好像一把尺子 。
当人类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 便开始利用周期性现象对时间进行追踪 。 远古时期 , 人类通过草木枯荣判定季节 , 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在天空中的运动来判断时间 , 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 后来 , 人们探索出了通过滴水来计时的水钟 , 流沙计时的沙漏等 。 二战后 , 美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原子钟 , 但这个钟需要一个房间的设备 , 复杂度过高 , 实用性不强 , 但代表了人类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 1967年 , 秒长的定义溯源到了原子上 。 此后 , 各种原子钟相继问世 , 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 , 实用性也越来越高 , 能够满足多种场景的应用需求 。
原子钟其实离人们日常生活很近 。 例如 , 原子钟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发挥着心脏般的作用 。 卫星导航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便捷 , 当我们拿出手机打开导航软件 , 能够看到自己的地理位置 , 输入目的地 , 导航软件能够规划路线 , 且实时告诉我们需要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子钟|揭秘“时间魔盒”原子钟:三千万年误差小于一秒】我们先来看一下卫星导航与定位的原理 。 在三维空间中 , 建立坐标系 , 当已知3个点的坐标以及第四个未知点分别与已知点之间的距离 , 那么未知点的坐标就可以被确定 。 同理 , 当我们在地球上仰望天空 , 至少能够同时看到3颗卫星 , 卫星飞行在自己的轨道上 , 它的运行轨迹被编入星历 , 同时接收3颗卫星发来的星历 , 经过解算 , 可以知道卫星的位置 。 此外 , 还需要知道我们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 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 , 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 光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 , 所以只需要知道信号传播时间就可以了 。 此时 , 我们发现 , 导航定位的关键便是时间的测量 。
这就需要原子钟隆重登场了 , 每颗卫星及地面站里都配备了一组原子钟 , 时间信号随星历一同发送 , 在解算卫星位置的过程中 , 也能够同时得到时间信息以及距离 。 这样 , 我们的位置便可以被计算出来 。
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等电子产品 , 通常内置了导航模块 , 能够实时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并依据一定的算法进行解算 。 于是 , 便有了我们对自身位置的实时掌控 。 如果原子钟提供的时间误差在1微秒 , 那么定位误差将高达300米 。 如果要达到米量级的导航 , 在不考虑其他误差因素的情况下 , 原子钟提供的时间误差需保持在3纳秒 。 也就是说 , 时间的精密测量决定了导航定位的精度 , 如果没有原子钟 , 就无法实现准确导航了 。
原子钟究竟有多准呢?让我们来跟常见的机械手表、石英钟对比一下 。 当我们带着机械手表开着车 , 绕着北京四环跑1圈 , 大概1个小时吧 , 机械手表就偏差了1秒;对于石英钟来说 , 偏差1秒差不多需要270年 , 也就是说 , 假如我们带着一块石英钟回到清朝 , 在乾隆下江南偶遇夏雨荷时送给她 , 那么 , 到2022年的今天 , 这块表只偏差了1秒;原子钟偏差1秒需要多久呢 , 3000万年!假如我们送给地球上最后一只霸王龙一台原子钟 , 那么到今天 , 这台原子钟只偏差了2秒 。
放眼元素周期表上100多种元素 , 适合研制原子钟的只有10余种 , 而这些原子 , 又有着不同的脾气与秉性 , 需要被小心翼翼地区别对待 。 因此 , 抓住原子之后呢 , 科学家还要保证它们不被外界磁场、电场、温度变化等打扰 。 一台原子钟的复杂程度也许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 可能会用到数十颗螺丝钉 , 数百个电子元器件 , 经过上千次测试验证 , 凝结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