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园林的精华为什么都在苏州?
苏州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浓厚的人文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苏州园林 。苏州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首都,南方水网密布,气候宜人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经济和文化文明都非常发达 。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富裕,诞生了很多达官贵人,富家子弟,而苏州一直以来文化丰富,经济与文化相结合,自然的树木,达官贵人的庄园宅第,都使其成为苏州园林的根基 。南宋以后,都城南迁,苏州是文化经济繁荣之地 。随着资本的涌入,这里适合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这里文风繁多,而且因为自然条件中有水、有树、有山、有石,所以造园非常方便 。尤其是独一无二的太湖石,是独一无二的,从小到大都能看到,气象十足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来悄悄集水,在一个小范围内创造出名山大川的缩影,带来无限的视觉享受,从而成为一种文化 。明清私家园林280余座 。即使是现在,还有60多个完好的地方 。在这些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园林高超的造园艺术,一景一景,变换场景,把祖国壮丽的山河艺术地展现在园林中 。精致的布局,深邃的思想,唯美的感官,一片纷扰中的宁静 。而且苏州园林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诗词匾额数不胜数,承载着风情和历史 。更何况苏州园林保存的很好,不像其他地方经历了很大的破坏,消失了 。所以中国园林的精髓在苏州 。因为苏州是历史的活见证 。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变迁和发展,保留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文章插图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很美 。中国古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首先,它崇尚自然,(酝酿、衬托、讲究)意境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愉悦心情、陶冶性情的功能 。环境之美,无非是自然风光之美 。大自然浓缩了所有美好的事物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诗意 。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珍惜、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环境的典范 。承德避暑山庄展现了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风貌 。其次,它巧妙地设置场景,(酝酿、衬托、讲究)意境之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造景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景观设置又称“造景”,是根据意境对景物的巧妙布局,突破空间限制,使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丰富的景观 。常用的布景方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第三,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手法 。它巧妙地将园外或近或远的景物“借用”到园内,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窗含西陵秋雪千里,门泊东湖舟千里”,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 。这种借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经常出现在邮票上 。第四,分景是利用廊、园门、假山、围墙等形式,将园林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景点,形成曲折多变的艺术空间 。岭南园林中的“余音山居”以亭桥为界,将景观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岸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围绕亭与外界相通;帆船哥西的神六堂和临池别馆隔着荷花;建筑之间以风雨廊相连,充满岭南特色 。五、景观分隔就是在园林中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即大花园中的小花园 。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山坡、湖边,因地制宜地修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花园,湖泊相连,令人神往 。六、临景是山水之间,动与静、大与小、弯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了山水的内涵 。第七,运用建筑风格,(酝酿、衬托、讲究)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各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如亭、台、楼、阁、榭、廊、桥等 。在园林花木的帮助下,曲径通幽,形成不同的园林景观,体现出不同的诗情画意 。颐和园是无数民间建筑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整个园林不求规整对称,自由摇摆,形散而意不散;柳园长廊围绕整个园林而建,廊壁上镶嵌着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石刻,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人怎么能不被视野之外浓厚的历史文化所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中各具特色的建筑是观赏景观的最佳视点,也是景观的奇葩之笔 。它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总是别出心裁,使环境的建筑美和景观的自然美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
帮你找两篇不是我自己写的文章 。可以参考(1)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点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营造自然景物,达到“虽有人作,却是天方夜谭”的艺术境界 。因此,园中除了大量的建筑外,还需要削山植花,人工模仿自然景观,或以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考诗情画意,形成许多如画的场景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塘、造园、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的综合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都贪图城市丰厚的物质享受,都想不劳而获地寻求“山川林泉之乐” 。所以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的享受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追求优美的山景,以达到住在城市里,依然享受山的情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大多是封闭的,即园林四周有围栏,风景藏在园中 。而且除了少数皇家宫殿外,园林的面积普遍较小 。要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景观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让有限的空间展现出无限的丰富性 。
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誉手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 。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 。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 。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 。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 。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庆并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 。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 。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 。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 。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 。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 。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 。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 。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 。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 。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 。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 。“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 。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 。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 。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 。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 。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 。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 。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 。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②首先,它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 。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 。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 。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 。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 。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 。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 。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烘托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 。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⑩中国古典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
文章插图
古代园林映射出了中国怎样的文化内涵?住房反映了主姿笑人的生活信息,比如主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倾向等,而中国园林又是非常特殊的存在,除了有住房的功能之外,它还有着极大的观赏价值,可以提供更大的建筑空间,亭台水榭、一草一木,都有着一定的寓意,也是园主思想内容的具象化 。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自然的再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而西方的园林是在与自然抗争、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也是中西方园林的本质区别 。那么,中国园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一、中国园林的寓意1、崇尚物质生活的“隐居地”古人是非常崇尚隐居生活的,最早的商末时期的伯夷、叔齐就是非常著名的隐士,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两人到首阳山上隐居,自此不食周粟,最终饥饿而死 。有诗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和叔齐是中国最早的隐士的代表人物,因两人“不食周粟”的高尚情操,而受到后世的极度推崇,也正因为如此,山也具有了隐居的含义,而中国园林中的假山,锋册稿就是取自这一隐逸文化 。在《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银孝,楚人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笑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楚王想要请庄子进宫做官,庄子不愿意做官,宁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后来,庄子在与惠子同游的时候,也说了这样一句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在庄子看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由自己来判断,在做官的问题上,不做官反倒可以体会到自由生活的乐趣 。当然,真正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就有很多人在城市中建造园林,以山水模仿自然,标榜隐士,维持灯红酒绿的生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并不算是真正的隐居,反而带有一种虚伪的气质 。象征性的隐居者在城市中购置园林,自比上古先贤,以隐士的名义标榜自己,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向不愿放弃物质生活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借题寓意超然于世,因此,中国园林也是“隐士”矛盾心理的产物 。2、复杂心结的寓所在中国古代,贬斥是一种非常羞耻的事情,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这几乎是刻骨铭心的,很多人在被贬官之后就会建造园林,过上隐逸的生活 。比如北宋时期的苏舜钦,他本是宰相的女婿,由于多次上书议论时政,结果最终被罢官 。苏舜钦对朝廷失望至极,罢官之后,他索性以五万贯钱买下了五代广陵王钱元僚的旧池馆,在这里重建了亭台楼阁,并以“沧浪亭”命名,自号“沧浪翁” 。从此,苏舜钦仿做一名渔翁,不问世事,似乎在隐居避世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事实上,苏舜钦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和朝廷中的蝇营狗苟之辈同流合污,敬而远之 。苏舜钦和沧浪亭说明了一个事实,其实中国园林主人的避世隐居只是一种姿态,等待东山再起才是这些“隐士”的深层本质 。“四十而不惑”,说的是一个人生阶段,到了四十岁之后,就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所有内容,没有更多的来吸引你了 。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想要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在读书人之中,这种趋势显得更加的明显,他们曾经有过辉煌,现在却走向了没落,后半生该如何自处?中国园林的主人,在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倾注在了园林上,反映在了园林的布局上,因此,园林的山与水,亭台与楼阁,都有一定的含义 。3、无奈的生命归宿点生命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走向死亡的,许多文人骚客也因此哀叹,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苏东坡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再比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都反映了生命的周期律,诗句中包含着一种无奈之感,谁也不能抵抗死亡,就算是秦始皇也是如此 。不管是凡人也好,还是帝王也罢,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繁华园林的背后,同样摆脱不了生命周期律的宿命,园林流转千年,毁坏后又重建,多次易主,这也是园林的归宿 。当年那些文人骚客在园林中闲步吟唱,其实都只是大家的无奈讳言,试问,如果官场得意,谁愿意在园林中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话,毕竟只有行动才能够改变现状 。从这里来看,中国园林也是一个悲情符号,只有体会到了这一点,才真正读懂了园林 。二、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中华民族一直都崇尚自然之美,讲究“师法自然”,即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 。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师法自然作为天下万物发展的最高准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也提到,“天地之大美,谓之天和”,其中“天和”指的就是天地与自然的完美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 。也正因为“师法自然”,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以自然为效仿对象的,将自然的精华营造在方寸之间,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假乱真”?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三个手段:第一,在整体布局和构筑中模仿大自然的形态 。中国园林讲究“造园无格,得影随行”,既无定形,也无定法 。在园林中,与自然相契合的山形水势、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组成了一系列的交织着情感与梦想的园林空间 。只要身在园林空间中,就会有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感觉 。第二,在景点的安排和意趣上尽量契合自然美的形态 。一般来说,自然美兼具壮美和优美的特点,中国古代园林主要体现在优美上,这种美感是细腻的,也是朦胧的 。2、君子比德,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园林是修身养性、退隐避世的地方,这种文化内涵,与中国的“君子比德”思想紧密相关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以“仁”为内核,注重内心的修养 。这种仁爱观体现在古典园林上,就是以山水来比附人的宽厚、忍让、修明的美德,即所谓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山”与“水”是人的品格的具象化,表现了一种情境 。比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时,他将大山比作“仁者”,触发了心底对本源的思索 。也正因为如此,“高山流水”也成为了品德高洁的代名词 。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非常讲究筑山和理水,哪怕方寸之地,都要用上一座假山,一潭碧水 。这种相对廉洁的园林文化,一方面降低了文人骚客对智行追求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迎合了他们淡泊名利的理念 。比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就是园林文化的实践者,在著名的《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比作樊笼,与田园一对比,表明自己归隐的意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安居理念,封闭格局中国园林体现了一种“小国寡民”的思想,即通过园林来打造一个小型的封闭社会 。事实上,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代人民就形成了封闭的社会模式,老子心目中的“小国寡民”,就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孔子主张的“慎独”,也成为了后人的生活信条 。因此,不管是古村落遗址也好,还是现在四合院也罢,都是以封闭、围合为基本的建筑特征的,这也是一种园林建筑的人文特征 。从文字上来看,“园”最初的时候被称为“囿”,汉代以后才改称“园”,不管是“囿”也好,还是“园”也罢,从字体上来看,它们都是“封闭”的,而在园林的实际建筑中也是如此 。园林的四面都是围墙,与外界是封闭隔离的,这也反映在很多古典诗词上,比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比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园林的封闭性 。事实上,在中国的园林中,很少有开放的古代园林,这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源于“小国寡民”的农耕文化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是什么一、中国四大古典园林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这四个园林因此而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分别为: 1.拙政园 (江苏省苏州市)2.颐和园 (北京市海淀区)3.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 4.留园 (江苏省苏州市)二、介绍:1.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旅激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汉族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2.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搭桥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清朝乾隆知镇猛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3.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 。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4.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 。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文章插图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资料说起建筑艺术,当然不能忽略园林的造型,特别是中国的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 。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 。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 。如漏窗的运用,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 。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 。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 。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 。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 。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 。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 。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 。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 。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 。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 。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 。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 。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 。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 。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 。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 。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 。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 。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 。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 。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 。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 。“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 。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 。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 。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 。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 。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 。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 。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 。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 。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
- 中国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会长 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
- 中国食品酒水招商网 酒水招商网靠谱吗
- 草鱼鱼苗 中国水产养殖网草鱼苗行情
- 渔业统计半年报数据显示 2019年1月中国水产
- 安卓|中国移动NZONE新机现身工信部:5000万星环经典三摄
- 绿化花卉 上海花卉与园艺会
- 蛋鸡养殖技术与管理 中国蛋鸡养殖技术
- 园林绿化树木 园林绿化建筑公司
- 国家优质工程奖有多少奖金 中国优秀园林工程奖评选办法
- 协会的主管单位有哪些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学会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