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

关于“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

文章插图
在高粱种植期间,农户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问题,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农户们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为大家总结了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 。
为害症状:
幼虫蛀茎为害 。
发生规律:
云贵高原每年发生2~3代,江苏、浙江每年发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每年发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开远每年发生4~5代,广东南部、台湾每年发生6~8代 。北方地区有部分幼虫在稻桩及其他 。
形态特征:
(1)成虫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7~30mm,雌蛾身体较大 。头胸部灰黑色,腹部淡褐色,前翅近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色深,从翅基到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线纹,条纹上下各有两个小黑点 。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为丝状 。(2)幼虫 。幼虫一般5龄,少数6~7龄 。3龄前胸背面鲜黄色,3龄紫红色 。趾钩单序在内侧排成半环 。(3)卵 。卵呈扁球形,顶部稍凹,直径0.5mm,高约0.3mm,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 。初产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色,再变淡红色,卵化前变为灰褐色 。卵粒在叶鞘内侧,呈带状排成2~3行或散生 。(4)蛹 。雄蛹体长13~14mm,雌蛹15~18mm 。初为淡黄色,后变黄褐色,背面颜色较深,头胸部有白粉状分泌物 。2~7腹节除近后缘处,均有黑褐色圆形小刻点,臀基明显黑色,在背面和腹面各有2个小型角质突起 。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冬春期间铲除田边杂草,消灭其中越冬幼虫和蛹 。卵盛孵前,清除稗草和田边杂草 。收获后及时清除遗株,消灭其中幼虫和蛹 。有茭白大的地区,茭白是主要越冬虫源,应在早春前齐泥割去残株 。(2)药剂防治 。生产上当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2龄阶段,及时喷药防治 。隔5~7天喷一次,一般防治2~3次即可 。药剂可选用4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5%特杀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杀虫双可溶粉剂1000倍液,或20%强无螟乳油1500倍液,或25%好年冬乳油3000倍液,或20%三唑吡乳油700倍液 。
【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高粱大螟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及防治措施”整理的一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