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

【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关于“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你了解多少呢?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的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

文章插图
玉米秃尖缺粒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导致玉米减产10%~15%以上,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玉米秃尖缺粒呢?有哪些方法措施防止玉米秃尖缺粒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一、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
玉米秃尖缺粒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品种特性、土壤、水肥、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1.品种特性 由于不同品种对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抗能力不同,当外界环境变化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就易发生秃尖缺粒 。如遇高温干燥天气,秃尖缺粒发生就会更加严重,造成玉米大幅减产;又如遇高温阴雨延绵,有的品种属轻感纹枯病类型,同样缺粒严重 。
2.土壤 丘陵区旱坡地因水土流失严重,耕层浅薄,保水保肥力极差,土壤贫瘠,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
3.肥水肥料投入不足,或氮磷钾配合不当,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导致土壤营养极不均衡;或玉米生育中后期水分供应不足,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浆期缺水缺肥,会造成玉米吐丝较晚,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 。
4.气候玉米生育中期连续干旱,造成多层卷叶,或开花时遇高温干燥天气,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玉米授粉时阴雨连绵,影响了正常的开花授粉;或授粉时天气无风,授粉不良,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
5.栽培管理管理粗放,间苗和定苗不到位,弱苗多,参差不齐;种植密度过大,致使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减弱,有机质合成减少,影响了玉米雌雄穗的发育,也会造成秃尖缺粒 。
6.病虫危害我县玉米主要的病虫危害有螟虫、蚜虫和纹枯病,大、小斑病等,都可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 。尤其是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造成秃尖缺粒;纹枯病也因近几年来防治滞后,危害较为严重,轻则减产,重者几乎整个地块全部感病,造成幼果穗过早干枯 。
二、防止措施
1.合理选择良种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要求选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轻感病的品种尽量不要选择 。品种长势要强,抗性要好 。部分品种长势差,本身缺粒秃尖较重 。可选用适应本地气候特点,比当地有效积温早100℃左右的品种为主栽品种 。
2.改良土壤采用工程措施增厚土层,深耕、中耕土壤,以改善土壤结构状况,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创造玉米良好的发育环境,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
3.合理施肥用水要增施有机肥,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尤其是要防止田间缺少磷肥与钾肥;在水分供应上,要防止旱害和涝害,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促进雌雄穗的发育 。
4.加强栽培管理
(1)适期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包括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时间、频率、延续时间的长短等)、土温、湿度以及栽培制度和品种特性等因素确定播期,以规避不良气候的影响,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热资源 。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玉米种子在温度为10~12℃以上时才能迅速发芽 。所以当气温稳定通过10℃时应及时早播 。我县的最佳播种期为3月上旬左右 。
(2)合理密植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前茬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不能过密或过稀 。过密时,光合作用低下,有机物质积累少,影响正常授粉,使缺粒秃尖增加 。过稀则导致收获亩株数不够,从而影响产量 。紧凑型宜密植,平展型宜稀植 。一般在确保亩保苗株数的基础上,去掉弱势苗,留壮苗,力争收获株数达2 500株/亩 。
(3)加强中耕除草、培土加强拔节后覆土,理沟排水,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
(4)加强管理采用双二五、移栽时叶片定向等种植技术,确保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 。由于人为播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产生的弱苗,而亩保苗数又达不到标准的地块,对弱苗要偏管 。争取达到发育整齐,抽丝一致 。
(5)采用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采用隔行或隔株去雄 。当遇到不良的气候条件或苞叶过长影响正常授粉时,采取辅助授粉 。
5.防治病虫害
(1)玉米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 。防治方法:在玉米心叶末期,亩用36%的杀虫双大粒剂或3%的辛硫磷颗粒剂1~1.5kg于早晚撒施于心叶中 。
(2)玉米纹枯病主要发生在近地面的叶鞘和叶片上,然后逐渐向上发展 。叶鞘病斑椭圆形,常互相遇合成不规则的云纹状斑 。防治方法:①剥除茎部叶鞘;②在玉米拔节至抽雄吐丝期亩用井岗霉素50g对水喷雾或涂秆 。
(3)玉米大、小斑病 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片和苞叶;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即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1次,连防2~3次 。
以上就是种植信息网针对“玉米秃尖缺粒的主要原因及防止措施”整理的一些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