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软件能否“定义”移动机器人?

软件|软件能否“定义”移动机器人?

文章图片

软件|软件能否“定义”移动机器人?

软件是核心 , 硬件是基础
文|叶家淇
“软件定义”的概念源于近年兴起的软件定义网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 , 由2006年斯坦福Nick Mckeown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提出 , 此后“软件定义”风兴起 , 无远弗届 。 鉴于SDN的思路 , 业界期望机器人实现解耦、抽象化与逻辑集中控制 , 由此产生了软件定义机器人(soft-ware defined robotSDR) 。
在移动机器人领域 , 近年来 , 软件的作用也越发凸显 。
由单体智能到群体智能离不开软件的支持
如果把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本体的机内调度系统比作身体的细胞、组织 , 那么上层软件调度就好比器官、系统 , 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 一个由不同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任务的“生命体” 。 当前 , 移动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 , 通常是以集群的方式协同完成特定的任务 。 多台甚至是成百上千台机器人规模化集群作业成为发展必然 。 而从单体智能到群体智能 , 软件能力是核心 。 如调度系统需要能够接入各种类型的机器人 , 在统一的环境下完成作业调度;还需要多机器人调度算法 , 找到全局最优方案 , 使多机器人共同工作时的总效率最高 。
优艾智合CEO张朝辉表示 , “软件和算法是构筑竞争力的核心壁垒 。 伴随着行业应用场景的丰富及技术的发展 , 产品模块化、软件模块化将是未来移动机器人领域必然的发展方向 。 ”
赋能方案力、优化服务力、提升竞争能力
除群体智能的实现外 , 在持续的“价格内卷”中 , 当前 , 通过软件得优化实现降本增效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
“降本”在软件层面常体现在系统集成度 。 系统集成度越高 , 计算越简单 , 包含的信息越少 , 本体企业在项目前期就可以大大缩短调试时长 , 进一步压缩交付周期;软件后台和实施流程尽可能少 , 越是低代码“傻瓜式”操作 , 客户则越容易理解和投入使用 。 在项目临近交付阶段 , 中后期实施工程师撤出项目后 , 本体企业也可以更容易依凭高集成度的软件配合算力 , 来处理高速增长的数据 。
企业的落地应用一旦形成规模 , 软件便可以通过算法从现有产品的运行上获取各项指标数据反向优化硬件 , 这些数据也将成为企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之一 。
佳顺智能副总裁张金亮表示 , 技术壁垒在于经验与技术的沉淀 , “移动机器人行业狭义的软件指移动机器人的调度系统和控制系统 , 而广义讲包括所有用于移动机器人本体的软件、算法等;从广义角度 , 确实是软件定义了移动机器人 , 决定其运动模式、作业流程、交互渠道等 。 软件类似于移动机器人的大脑 , 决定着他的行为模式 , 甚至会根据软件功能的需要 , 改变移动机器人的外观结构 。 从市场角度看 , 市场具有特殊性 , 价格不能决定市场份额 , 但技术差异可以 。 没有完善的软件会导致生产的实效性差异 。 而移动机器人本体在经过无数试炼打磨后 , 会越来越标准化、模块化 , 甚至同质化 。 真正的差异与竞争将主要体现在软件系统能力上 , 从这一角度看软件定义产品同样契合 。 ”“增效”则需要软件的更新迭代支撑定制化方案持续赋能 。 比较大的本体企业都在自己开发软件 , 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
优艾智合CTO边旭在采访中曾表示 , 现阶段软件系统正在从相对割裂走向相对耦合 , 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调度系统——由“生命体”调度“细胞” , 由调度系统以递归或嵌套关系实现单机系统的打通 , 消除同机型之间的差异、不同机型之间做协同 , 使项目落地使用时趋向“模块化”、“组件式” , 从而提升企业本体的方案能力 , 满足项目定制化需求 , 解决落地场景痛点 , 优化客户体验 , 实现从“做出来”、“用起来”到“用得好”的稳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