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的防治
2014年6月4-9日,广西、贵州、山西发生小反刍动物疫情 。小反刍兽疫死亡率特别高,对小反刍动物应采取防治结合的措施,注射灭活疫苗是预防小反刍动物最有效的措施 。1.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 。它具有与牛瘟病毒相似的物理、化学和免疫学特性 。病毒是多态的,通常粗糙,呈球形 。该病毒的粒径大于牛瘟病毒,核衣壳呈螺旋状中空杆状,具有特征性亚单位和囊膜 。该病毒可在胎羊肾脏、胎羊和新生羊的睾丸细胞和Vero细胞上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和形成合胞体 。2.小反刍动物疾病流行病学: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羚羊、美洲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 。山羊发病严重 。牛和猪可以被感染,但通常是亚临床的 。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和中部以及亚洲部分地区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尤其是亚临床绵羊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3.小反刍动物鼠疫的临床症状:(1)小反刍动物鼠疫的潜伏期为4-5天,最长为21天 。自然疾病只在山羊和绵羊身上发现 。(2)山羊重病,绵羊偶有重症 。有些康复期的山羊嘴唇上有口疮样病变 。A型急性体温可升至41,持续3 ~ 5天 。受感染的动物会出现坐立不安、背部毛发无光泽、口鼻干燥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3)发热前四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损害,导致流涎,继而出现坏死性病变 。起初口腔黏膜出现小而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后变为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牙龈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坏死病变会扩散到牙垫、腭、脸颊、乳头和舌头 。(4)后期水样腹泻带血,严重脱水消瘦,随后体温下降 。咳嗽和异常呼吸 。发病率高达100%,严重暴发时死亡率100%,轻度暴发时不到50% 。幼畜的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我国定义的一类疾病 。4.小反刍动物流行性疾病的变化:感染动物可见肉眼可见的结膜炎、坏死性口腔炎等疾病,严重者可扩散至硬腭和咽喉 。皱胃常有病变,而瘤胃、网胃和瓣膜胃很少出现病变 。皮损常呈规则波状糜烂,伤口红肿出血 。可见肠糜烂或出血,尤其是结肠和直肠交界处,表现为线形出血或斑马样条纹 。淋巴结肿大,脾脏有坏死病变 。鼻甲、喉咙、气管都有出血点 。小反刍动物疾病的一些预防措施:根据当地的养殖特点、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的牲畜来源,全面开展小反刍动物疾病的调查 。同时,做好人员流动管理和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有必要迅速开展小反刍动物疾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小反刍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和监测诊断技术,加强技术支持 。及时诊断羊的临床异常和非正常死亡是十分必要的 。用于近期从新疆调入的小反刍动物及其产品,如山羊、绵羊等 。各地要指定专人进行监测和追溯调查 。河南天行健对小反刍兽疫的处理方案:(1)每天两次用碘消毒剂对羊舍进行消毒 。(2)阳泉清联合剑豆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2天 。(3)怀孕母羊按治疗量每天注射两次 。两天后,痂出现在溃烂的地方,这完全
这种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 。在该病的清洁国家和地区发现的病例应严密封锁、扑杀、隔离和消毒 。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疫苗免疫 。1.牛瘟减毒疫苗 。因为这种病毒与牛瘟病毒的抗原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用牛瘟弱毒疫苗免疫绵羊和山羊,预防小反刍动物疾病 。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后产生的抗牛瘟病毒抗体能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目前,小反刍兽疫病毒常用的弱毒疫苗有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 。疫苗无副作用,能交叉保护各组病毒株的攻击性感染,但热稳定性差 。3.灭活的反刍兽疫病毒该疫苗由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成,一般用甲醛或氯仿灭活 。实践证明,甲醛灭活疫苗效果不理想,氯仿灭活疫苗效果较好 。4.麻疹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无论是用H蛋白还是N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都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能中和小反刍兽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合疫苗嵌合疫苗是将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替换为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 。该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不产生抗牛瘟病毒糖蛋白的抗体 。6.活载体疫苗将小反刍兽疫病毒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TK基因编码区,构建重组羊痘病毒疫苗 。重组疫苗不仅能抵抗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强毒攻击,还能预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
【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
反刍兽疫最早发现于西非的科特迪瓦(象牙海岸),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和赤道以北的非洲国家 。近年来,它已蔓延到中东、西亚和南亚的几乎所有国家,并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流行 。2007年首次在西藏发现中国,2013年底在新疆发现 。专家推测疫情是从国外传入的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染,临床症状也更严重 。绵羊、野山羊和盘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以及亚洲水牛和骆驼都可能被感染 。可引起病羊呼吸困难、腹泻、流产甚至死亡 。易感羊的发病率通常达到60%以上,死亡率可达50%以上 。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1)疾病早期;用龙达、港产的羊瘟清(羊免疫球蛋白)或羊血清免疫肽每瓶200体重、每刀豆200公斤体重加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最好是部分注射),1次 。(2)发病
中后期:使用羊血清免疫肽(20ml)每瓶150斤体重+刀豆素并配合3-5mg地米,一天一次,打两天 。预防量减半或尊医嘱。小反刍兽疫防治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小反刍兽疫病毒不感染人,不属于人畜共患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小反刍兽疫感染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发生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 。小反刍兽疫主要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为4至5天,最长21天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根据症状可分为温和型、标准型和急性型 。(1)温和型:症状轻微,发热,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类似感冒症状 。(2)标准型: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至8天,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腹泻严重,有时有口腔溃疡;有时表现支气管肺炎,类似羊支原体肺炎;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3)急性型:较少发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出现咳嗽、呼吸异常,感染后1至2天内死亡 。小反刍兽疫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小反刍兽疫防治措施:(1)在疫情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该病重在预防,新采购的羊在每年的2月下旬-3月上旬(成年羊,羔羊)和每年9月下旬,入群后使用羊全清大群做紧急预防,能够直接中和羊小反刍兽疫病毒,保护率达98% 。(2)发病初,隔离治疗,使用羊全清配合刀豆素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2天;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 。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3)并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有关法律法规,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法?朋友都推荐香港龙达的羊瘟清比较好用 。怎么防治羊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针对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使用香港龙达的羊瘟清(羊免疫球蛋白)或者羊血清免疫肽每瓶200体重+刀豆素每支200斤体重配合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最好分点注射),打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