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评估说明 水产养殖受灾损失报告


【水产养殖评估说明 水产养殖受灾损失报告】赤潮是如何使鱼类死亡的呢?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导致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这是造成赤潮的根本原因 。主要是藻类的过度繁殖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 。但赤潮和水华不同的藻类会释放毒素,毒害人 。赤潮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被扰乱和破坏 。植物赤潮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 。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使得一些海洋生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逸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是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危害 。赤潮危害鱼、虾、贝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有:1 。渔场的铒基被破坏,导致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繁殖会造成鱼、虾、贝类等经济生物瓣膜的机械性堵塞,使这些生物窒息死亡 。3.赤潮后期,大量赤潮生物死亡 。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能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含有生物毒素或代谢产物,可直接杀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
台风凤凰的灾害影响
赤潮发生时,会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为什么还会使水中缺氧?
首先,水中的溶解氧很少,即使产量很大,也是释放到空气中,因为水面的浮游植物阻挡了水和空气的接触,阻止了氧气的融化 。同时由于水生异养好氧微生物的增加,水体的氧源减少,消耗增加,所以缺氧!
列举离你【桐庐】最近的一次自然灾害
2012年8月8日晚,台风海葵登陆浙江,经过桐庐 。截至9日17时30分,全县约1.5万人受台风影响,倒塌房屋35间,农作物受灾376.9公顷,水产养殖损失4.1公顷,34条省县乡村道路中断,损坏堤防42处5.1公里,损坏渠道2000余米 。该县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 。
写报告问题,高分求助!!!
荆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在京山和恒山之间 。是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 。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和河南、广西、贵州、广东的一部分;汉朝结束后,疆域越来越小 。荆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全市年太阳总辐射104-110大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年10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大部分年份降雨量1100-1300毫米,有足够的气候资源可供农作物生长 。4-10月降水占全年的80%,太阳辐射占全年的75%,积温10占全年的80% 。水热同步的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季节一致,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文化之乡、鱼米之乡 。荆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春秋战国时期,第20代越王建都荆州411年 。楚的祖先创造了可与古希腊和雅典相媲美的楚文化 。荆州出土的战国帛书,越王的勾践剑,石编钟的全套编钟,都体现了楚文化的辉煌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将孙膑等等,都是从荆州登上历史舞台的 。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演义》封书信120封,其中82封写给荆州 。长10.5公里、保存完好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南一绝” 。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宫遗址,被考古界评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 。荆州也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 。一年一度的“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特的文化风味、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 。荆州是一座充满商机的城市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早在汉代,荆州就是中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 。近代,荆州是中国对外贸易最早的内河港口城市 。早在甲午战争后,荆州沙市就被指定为与重庆、杭州和苏州的通商口岸 。今天的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发展的前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是中国“四大增长极”的交叉区域,距离北京、香港、上海、重庆约1000公里 。荆州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满商机、活力和希望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建设,荆州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烧、纺织、电子等五大类 。涌现出萨隆达、天发、车桥、乐凯、宏程、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7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其中萨隆达集团位居全国农药行业第一,乐凯科技是全国塑管排头兵,宏成公司是全国低压大口径智能阀门企业 。全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棉油水产品总产量居湖北省首位 。建成了田蓉、殷新、吉祥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荆州开放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现有外资企业474家,成功引进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Farefa、德国美洁士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 。荆州商贸流通发达,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0亿元
通中心 。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达3万余人,可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全国一样,荆州在近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得到迅速发展 。第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是十年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 。经济呈现全面回升态势,三次产业共同发展,整体经济增势强劲 。一是二、三产业比例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9.8:31.6:38.6调整到2006年的28.9:32.4:38.7,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为12.9%、41.0%、46.1% 。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农业比重下降0.9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 。二是农业稳定发展 。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减轻了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 。受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幅度较大 。粮食、棉花、果用瓜以及青饲料面积扩大,油料等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20.4万亩,比上年增加31.9万亩,增长4.6%,其中早稻面积略减,夏粮、中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全年粮食总产321.5万吨,比上年减产0.2% 。其中:夏粮27.7万吨,增长26.2% 。早稻41.0万吨,增产9.4% 。中稻因稻飞虱影响受灾严重,总产187.5万吨,减产5.7% 。晚稻49.3万吨,增产2.2 % 。二是棉花生产喜获好收成 。棉花种植面积143.5万亩,增长3.6%。总产量比上年提高20.1%,达到14.9万吨 。三是油料面积缩减,总产基本持平 。油料面积332.4万亩,比上年减少2.6%,油料产量45.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是生猪市场波动较大 。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十年来最低、生产大幅下滑,下半年生猪价格的回升,基本扭转了继续下滑的态势 。全年生猪出栏331.0万头,下降3.9% 。五是水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67.9万吨,增长4.5% 。渔业在养殖面积扩大、产值增加的同时,结构明显优化,优质品种、特色鱼种大量增加,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24.1亿元,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全市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批优势行业加快发展,食品加工、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木材加工、造纸等重点行业是推动工业增长的主力 。其特点:一是重工业生产加速 。全市轻工业增加值36.1亿元,增速为17.2%,重工业增加值60.9亿元,增长20.4%,快于轻工业3.2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优势产业地位有所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全年全市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实现增加值17.9亿元、10.7亿元、9.7亿元和9.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11.5%、34.4 %和35.9%,四大产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拉动工业生产增长9个百分点 。四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以信息、房地产经营、社会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增长速度再创新高 。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0% 。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12.5%,住宿餐饮业增长11.9%,通讯业增长13.7%,房地产经营业增长12.0%,社会服务业增长12.1%,均高于第三产业平均11.0%的增长速度 。同时,教育、卫生及文化产业也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第二、三大需求快速上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亿元,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 。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品市场活跃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9%,增幅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农村(县及县以下)消费品增长12.5%,增速同比加快2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已连续12个月达到两位数增长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5.4%,增幅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 。住宿餐饮业增长17.5%,增幅同比加快3.3个百分点 。从消费热点看:家居装潢商品、文化消费类商品、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通信、汽车消费和休闲装饰类商品成为市场消费的热点 。住房消费继续升温 。全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64.7%,住宅销售额增长76.7% 。2、社会投资带动投资大幅增长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9.7亿元,增长34.0%,增幅比上年上升26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40.3% 。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 。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增长5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1.0亿元,增长7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7亿元,增长23.2% 。二产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2.3%,比上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二是地方投资快速增长 。全市地方投资118.6亿元,增长50.9%,高于投资增幅16.9个百分点 。三是民间投资继续成为投资主体,国有投资增长快于非国有投资 。2006年,民间投资完成108.0亿元,比重为72.1%,继续呈现活跃态势 。国有投资完成41.7亿元,增长44.9%,比非国有投资增幅高14.7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投资力度加大 。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6.6亿元,增长61.0%,电力、纺织、化工分别以9.1亿元、6.7亿元、6.0亿元居工业投资总量前三位 。五是商品房销售稳步增长 。全市销售商品房78.5万平方米,增长48.6%,其中销售住宅面积73.1万平方米,增长52.4%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房地产投资18.1亿元,增长12.1%,增幅回落27.7个百分点 。3、经济外向度提高,出口增长迅速 。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出口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全市出口总额3.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8% 。石首市仍稳居县市区出口之首,松滋市、沙市区和荆州区增势强劲,分别增长96.3%、84.2%和68.9% 。出口企业中除沙隆达、楚源两个出口超六千万美元外,又涌现出了湖北华丽染料公司、洪湖德炎水产食品公司、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四机塞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等出口超过千万美元的企业 。第三、三项收入全面增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1、财政收入继续增长 。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9.06亿元,比上年增加4.65亿元,增长19.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4.7% 。财政支出达到57.1亿元,比上年增长40.2%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 。比上年增长7.7% 。人均消费支出6161元,增长5.4%,城镇居民增收一是企业效益好转工薪收入继续增长;二是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力度逐步加大,使城镇弱势群体收入增加;三是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增加了部分职工收入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比上年增加394元,增长12.7% 。农村打工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农民工工资的提高使农村居民打工收入明显增多,成为增收的主渠道;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因素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700元,比上年增长11.5% 。3、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0.8%,同比增加12.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7.3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利润总额7.2亿元,同比增长39.2% 。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效益增幅较大 。工业入库税金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 。4、居民储蓄大幅增加 。2006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21.3亿元和259.5亿元,分别比去年初增加81.9亿元和18.1亿元,贷款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5.7亿元,在上年增长16.9%的基础上增加49.8亿元,增长14.5% 。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15.2%和10.3% 。人均储蓄达到6200元,增长14.4% 。这一方面体现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使得企业效益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和个人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