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你身边的汽车可能在“偷窥”你

被各种摄像头和传感器“武装到牙齿”的智能汽车 , 会不会成为不法分子偷窥个人隐私的猫眼?车内行车记录仪的实时影像会不会被其他用户“一键解锁” , 让自己沦为透明人?
这些令人细思极恐的问题 , 不再只是科幻电影、惊悚片中的谈资 , 而已成为现实生活中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
不久前 , 小鹏汽车官方表示 , 应主管部门发布的相关数据安全法规的要求 , 暂停“App端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功能” 。
无独有偶 , 长安、比亚迪、日产等车企也先后禁用了旗下产品类似的远程观察功能 , 而在“高合行车记录仪疑似泄露隐私”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热议后 , 高合汽车也发布声明称“车车互联”功能正根据国家最新法律的要求进行更新 。
事实上 , 车外远程拍照、远程摄像等功能被集中下架 , 并非毫无预兆 。
采访人员从多家车企了解到 , 车载远程摄像头之所以被集中紧急叫停 , 是因为有关部门对汽车数据安全的管理日趋严格 。
从2021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要求 , 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 , 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且向车外提供的 , 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 , 包括删除含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画面 , 或者对画面中的人脸信息等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 。
显然 , 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帮助企业筑牢“红线”意识 , 保护消费者隐私 , 让智能汽车行业更规范、更健康地发展 。 然而 , 原本被车企当作产品亮点甚至核心卖点的功能突然被取消 , 消费者的权益如何保障?今后车企在产品研发、宣传中 , 又该如何寻找智能化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点?
要当“用户型企业”?先戒掉过度宣传
“我就想知道 , 之前厂家对手机远程直播功能、手机车外远程拍照功能和远程智能泊车技术宣传得如此卖力 , 却没有及时提醒我们 , 这些功能可能会因为法规政策调整而下架 。 ”来自天津的姚小平购买了一辆智能电动车 , 并选装了远程智能泊车系统订阅服务 。 “我们买车多少是冲着这些功能和技术来的 , 现在功能没有了 , 这些钱厂家还打算退还吗?”
有部分用户表示 , 不能接受“说好的功能就这样落空” , 要求车企尽快恢复相关功能 。
有分析指出 , 在汽车数据安全管理领域出台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 , 明确汽车数据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 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 , 不仅有助于防范化解汽车数据安全风险 , 保障汽车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 , 同时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
“从世界各国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发展脉络来看 , 技术进步绝不能脱离法律监管的缰绳 。 ”资深汽车媒体人、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杨小林认为 , 在智能汽车起步阶段 ,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 有部分企业蒙眼狂奔 , 但注定不可持续 。
“许多企业为了凸显自己产品的独特性 , 为了体现自己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 往往会端出车辆远程控制、在手机App上查看车载远程摄像头等功能 。 尽管这些功能让消费者备感新奇 , 也提升了汽车的智能化程度 , 却埋下了汽车数据安全的隐患 。 ”杨小林举例说 , 如今智能汽车内外搭载摄像头已十分常见 , 但私家车不能等同于移动监控设备 , 通过智能汽车实现手机车外远程拍照 , 既可能侵犯其他路人的肖像权 , 也可能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
“无论是车载摄像头记录图像数据 , 还是其他传感器数据 , 一旦稍有不慎 , 野蛮生长的智能汽车就可能造成数据安全问题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规定》就像为汽车数据安全戴上的“紧箍” , “长远来看 , 法规趋严有利于智能汽车行业的规范化 , 避免危害公共安全或侵犯个人隐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