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加工业,扶贫家庭加工业有哪些

天亮了,43岁的李忠梅提着大包出门,冲到村口 。
今年5月起,母亲制造扶贫工场在贵州省台江县南宫乡南宫村门口设立了扶贫工场 。这位曾经的“留守妇女”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以精湛的刺绣技艺成为车间领导 。

家庭小加工业,扶贫家庭加工业有哪些

文章插图
孩子们正在学习刺绣 。欧阳广林
到了扶贫车间,李忠梅放下了手里的大袋子,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刺绣件 。“我现在是这个车间的负责人 。除了完成绣单,还要指导其他绣妈妈 。我不能做得太晚,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的 。”
李中梅的新生活,忙碌却又充满喜悦和希望,充满光彩 。以前因为她留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一家人就摆脱了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谋生的困境 。
家庭小加工业,扶贫家庭加工业有哪些

文章插图
绣娘急着下命令 。欧阳广林
“每个月有800元的底薪,每件张绣或者刺绣都有提成,一个月能赚2000多 。”李忠梅高兴地说,南宫村的扶贫车间是镇上第一个扶贫车间 。每天,除了南宫村的妇女来取样或学习刺绣之外,邻近村庄的妇女也经常来这里 。“车间离家近,带孩子也方便 。还有家庭收入补贴,时间灵活,很适合我们苗族妇女 。”
村里开办的小型扶贫作坊,发挥了苗族妇女刺绣技艺的重要作用,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
据统计,被誉为“世界第一苗县”的台江县,在16.9万人口中,有4万多名绣娘 。
家庭小加工业,扶贫家庭加工业有哪些

文章插图
刺绣的女人聚在一起开会 。李摄
编织刺绣女装的“灿烂人生”,将苗绣推向市场 。去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投资300万元进行东西部扶贫合作,将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制造”项目引进台江县 。通过设计扶持、品牌推广、市场引入、平台建设、技能培训等五项措施,有效提升台江银饰刺绣产业,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
“有了平台,还是有很多绣娘难以加盟 。”台江县妇联主席梁鲁慧坦言,有些绣花妈妈生活在偏远的乡镇,整天来回奔波参加培训很不方便 。
为了带动更多的刺绣妈妈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台江县按照“一社多作坊多创作”的扶贫模式成立了“妈妈制造”台江苗族手工合作社,并在乡镇(街道)和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了“妈妈制造”苗族手工扶贫作坊,将原来供家庭独自劳动的小作坊改为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作坊 。
家庭小加工业,扶贫家庭加工业有哪些

文章插图
台江县的刺绣小姐在杭州西湖展示苗绣刺绣技艺 。王建明
同时,每个乡镇按照“一村一坊”建立手绣作坊,生产线延伸到基层 。借助“十户合一”的发展模式,根据刺绣妈妈擅长的不同技能,互补组合形成刺绣群体,最终实现“群体加工车间组装合作销售”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
【家庭小加工业,扶贫家庭加工业有哪些】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建立了14个“母亲刺绣”扶贫作坊和42个刺绣发展小组,带动了1万多名农村妇女共同发展,携手致富 。
“扶贫车间成立后,就没必要来回了 。培训、取样、发货都可以上门解决,方便多了 。”台江县葛义镇新寨村5组车间负责人张荣菊告诉采访人员,有了这种手艺,一个月就能挣几千块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能过上好日子
style="font-size:15px;">据了解,台江县按照“企业(职校)订单、合作社接单、工坊生产”的方式重新构建产业链条,走出原先“有货无市”的窘境 。目前,台江县借助职校、企业等销售平台,通过职校、企业将订单统一发放到各刺绣合作社,合作社根据绣品类别等需求将订单任务分配到各工坊,再由合作社对产品进行检验回收,真正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的“一条龙”市场化运作,有力推动了苗族刺绣产业发展 。
此外,台江县还引进北京服装设计师协会、尤仑斯设计团队、英国顶级时尚品牌ROLANDMOURET团队等知名设计团队,对台江苗绣手工艺进行系列产品重塑设计,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融合,使产品更加符合市场消费需求,最后由品牌方授权“妈妈制造”扶贫工坊打样加工 。截至目前,已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共10件,已完成胸针、香包、饰品、女装等设计产品50余款 。
“现在还有两个扶贫工坊正在筹备中,要不了多久也将正式开业 。” 据“妈妈制造”项目实施负责人介绍,在下一步计划中,除了在各乡镇逐步增加扶贫工坊的数量,还将扩大扶贫工坊的合作范围,建立苗绣、银饰等多各式各样的扶贫工坊,进一步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变,实现农村妇女“绣着花、带着娃、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愿望 。
来源/天眼新闻
采访人员/陈丹、李卓檬
编辑/全国妇联网信中心 牛芳丽
和她一起奔小康 | 用“小面人”换来“金疙瘩”
保护儿童安全 | 暑期儿童安全防护:消防安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