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有哪些
景观序列的形成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这些手法大多不能脱离形式美的范畴 。主要有以下五种手法:景观序列的主旋律、基调、协调和调转,由多种景观元素有机组合,逐步展现 。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在变中见统一,是创造景观序列的重要手法 。以植物景观元素为例 。森林作为整体的背景或底色,可以说是基调 。作为某个序列的前景和主场景的树种是主基调,与主场景相匹配的植物是基调,空间序列转折段的过渡树种是基调 。当过渡到新的空间序列段时,可能会出现新的调、主调、色调,从而逐渐铺开,造成景观序列的韵调变化,从而产生渐变的观赏效果 。作为景观序列的构成,景观序列的开合可以是地形地貌、水系环绕,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建筑空间 。不管是单个还是复合,总要有头有尾,要有放有收 。这也是创建风景序列的常用方法 。景观序列的间歇性起伏 。这是利用地形变化创造景观序列的技术之一 。用于许多景点或郊野公园 。一般景点都是有起有落的,游览的地方也比较远 。我们把各个景点分离出来,安排在不同的板块 。在步道的指引下,景点间歇发展,游览跌宕起伏,达到引人入胜、引人入胜的效果 。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和色彩布局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的主体,但植物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单个植物和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观和色彩变化,配合山川水景和修建道路,必将产生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 。园林建筑群体的动态序列布局由于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需要,对于建筑群体的组合和整个园林的建筑布局,应该有动态的序列安排 。对于一个建筑群体,应有入口、门厅、过道、次要建筑和主要建筑的顺序排列 。
文章插图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如何通过手法去创造的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西方的规则园林,一个是东方的自然园林 。西方园林讲究对称,在巨大的尺度上营造出真实而有限的空间,而东方园林则以“一座山峰在千里之外,一勺水在千里之外”的意境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感 。西方园林重写实,东方园林重写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它集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 。人们喜欢用诗词来描绘中国园林的美,诗词已经成为园林意境的代名词 。意境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 。佛教徒认为“知即智,知即境界,智至鬼境,得玄即真相” 。园林意境指的是园林的诗画,即诗画在园林中的表现 。一、园林意境的特点 。首先,园林的意境具有“含蓄、寓意”的特点 。唐代诗人李白在作品《送孟浩然至广陵》中写道:“故人西留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 。扬帆远航,碧海蓝天,但天上只有长江在流” 。帆船早已远去,送别的人还站在江边看着 。诗人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感情,诗中没有提及,却溢于言表 。这种前窟的意境,不在语言中,却已表现出来,是园林意境最基本的体现 。造园意境的营造,也指的是先立意后动笔,交融情景 。只有带着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深刻理解所要表达的对象,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思维过程,才能将这种感情溢入诗表,实现艺术再现 。简而言之,意在动笔之前 。一件作品,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园林作品的完成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首先要有创作者真情实感的输入,才有可能创作出意在动笔、情景交融的作品 。园林意境的欣赏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变化的情况 。从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感受到的意境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的作品应该有怎样的意境,观者可能会有怎样的体验?网上流行的一段文字《悟空传》很好的体现了园林意境的特点 。错金蝉(唐僧)得真经后归如来 。如来想要测试他的觉悟 。他从旁边拿起一朵花,金蝉愣住了 。这时,如来身旁的另一位弟子,德高望重的叶佳微笑了 。如来:你已经了解了真相,但你可以让我得到正义!金蝉:你知道他的意思,你为自己的实现而笑,却忘了世界上有几百万人是不会笑的 。新时期园林意境的创造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我们创造不出这样的意境,也只有少数人会会意地微笑,而不会微笑的人却成千上万 。如果把如来的花比作意境,我们说这个意境是崇高的,是少数的,我们所推销创造的园林意境,不应该只服务于少数专业人士 。在把握园林意境的特点上,不能犯一个倾向性的错误,就是为了让大多数人看得懂,而失去了园林意境的个性化特点 。在这一点上,尤其要防止媚俗和跟风的现象 。我们创作的园林作品要形式多样,能引起人的共鸣 。园林意境是一种审美精神效果 。虽然不像一山一石一水一花一草一木那么真实,但它是客观存在的 。是在生活美和自然美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艺术美 。园林意境是“含蓄、含蓄” 。在意境创造的过程中
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园林意境的创造,也有助于观赏者理解和欣赏园林意境,提高园林欣赏水平 。意象表达就是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园林中对雕塑的处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岳飞墓前,有铁做的秦桧夫妇 。
雕塑,使人联想到“江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诗句 。我市星元医院矗立的胡星元雕像,使人联想到胡星元先生的事迹,联想到爱国主义 。典型性表达是对自然界中自然美的高度概括,是园林意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再创造 。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不是某一地区真山水的再现,而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自然山水 。自然山水的形态特征有峰、脊、谷、麓,有雄、奇、险、秀、幽等景观特点,用来表达深山大壑,广亩巨泽 。园林中的假山虽然尺度有限,但却有置身于真山水之感,如果方法得当,就可以使观赏者体会到“一峰山则中顷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意境 。利用联想的方法,由甲联想到乙,由乙联想到丙,使想象愈来愈丰富,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苏洲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单单是“沧浪亭”的园名就使人联想到屈原的“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同时也联想到渔夫的“沧浪之水清兮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濯吾足” 。古典园林中常有用荷花的,即使荷叶凋零,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 。联想的方法,可以无限扩展园林的意境空间 。模糊性即利用事物的不定性来扩展园林意境 。园林中处理人工溪流时,往往要将源头和去路隐藏起来,取得似有源,似无尽的效果,意味深长 。《白雨斋词话》中写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 。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终不许一语道破,恰恰道出了意境的天机,就是不能一语道破的那个意思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有一亭,题名“亭亭亭”,乍一看使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到实地观赏,就会看到亭前亭亭玉立的荷花,原来“亭亭亭”取的是亭前荷花亭亭玉立之意 。利用高度概括的园林题咏进行点景,可以升华景物的意境,使其由物质空间上升到精神空间 。苏州拙政园内有建筑“与谁同坐轩”,与谁同坐呢,原来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点出与清风为伴,与明月为友的意境 。扬州个园,园内广种修竹,个为竹的一半,同时也是竹叶的形状,暗藏着主人孤芳自赏,借竹明志,像竹一样“清逸脱俗”的性格特点,如果直名竹园则不免落入俗套 。利用植物的特性美,以及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关于植物特性的共识,也是园林意境创作的常用手法 。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桃李杏春风一家,八月桂花香的桂花则象征喜庆丰收,牡丹代表雍荣华贵 。这些利用植物特性美进行园林创作的方法,因为已经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易于引起共鸣 。三、意境的创造 。有了好的意境,还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即方法和技巧,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 。意境的创造首先要简 。大胆的剪裁,应精于取舍,简才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若象西方的规则式园林一样,则没有了想象的余地 。意境的创造同时还要夸张,艺术的典型性,要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实现,突出典型,必须夸张,但这种夸张应该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夸张 。毛泽东的“离天三尺三”用夸张的手法道出高度给人的心理感觉,这种夸张是以观者的心理感受为基础的,虽极尽夸张,却真实道出了人的心理体验 。意境的创造应以构图为基础 。我国园林有一套独特的布局及空间构图方法,根据自然本质的要求经营位置,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中国的园林设计,特别强调意境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所以说中国园林不是建筑、山水与植物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生命的情的艺术,是诗画和音乐的空间构图,是变化的、发展的艺术 。意境并不是所有园林都能具有的,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 。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 。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什么是园林设计手法1、科学依据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 。如在园林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 。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 。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后的有关资料 。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 。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 。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 。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 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 。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2、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4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 。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体察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游人的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3、功能要求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 。园林空间应当定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 。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靠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该区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彩要鲜艳,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欢快的景观气氛 。4、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园林设计的重要依据 。经济是基础 。同样一处园林绿地,甚至同样一个设计方案,由于采用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园投资 。当然,设计者应当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节省开支,创造出最理想的作品 。【园林植物造景手法 园林创作手法是】
文章插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 。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构景手法: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中国以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体现,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的审美旨趣 。扩展资料: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园林老败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侍粗颤益作用 。游憩在景凳答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
文章插图
简述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创造意境的手法古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 。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 。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 。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计成《园冶》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过:“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咫尺山林式的园林造景其实就是把大自然的精华浓缩在有限的空间中,用以追求无限的意境 。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物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和联想,合理利用比例和尺度等形式法则来构建空间,以达到在感官上扩大有限空间的效果 。中国画的创作中经常使用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手段,这同样也是体现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法 。中国山水画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给园林创作以极大启示 。通过把大地山川等自然景色浓缩在园林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即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 。园林中常常利用空间组合关系的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如采用园中园的方式来创造和扩大空间:通过园林建筑、园墙、假山、植物等分隔空间;利用多种题材进行组景,使空间愈见其大 。陈从周先生指出:“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的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的十分恰当……耐人寻味 。”2.2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见奇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远 。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 。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 。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 。如苏州拙政园,其藏露得宜,平中见奇 。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 。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露 。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 。这样就能使园内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2.3实中求虚、虚实相生—建筑布局虚实相生,有助于意境的提升中国画家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说明疏密、虚实关系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 。园林景物的布置,也要注意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 。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可以加强艺术效果 。如颐和园的前山建筑较为密集,是为实;后山建筑疏落,是为虚;这就使全园疏密有致 。杜甫草堂陈列馆一带建筑密集,而树林内水池边仅点缀亭榭,建筑相对疏落,也形成了虚实对比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采用实中有虚的艺术手法,来造成视觉上较大的景深 。如在狭窄的天井侧面,隔断和粉壁墙前,种植芭蕉等绿色植物,搭配假山奇石,使之构成一幅立体画面,用来打破视野上的局促感 。另一种即景墙开窗,透过墙内观看,墙外景色半隐半露,被引入了园内,加强了景深的空间感 。再有假山留洞或者在墙上做一个假门,造成别有洞天的错觉,取得特殊的效果 。2.4比德畅神、人化景物——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深化园林意境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它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因此,一些文化典故、神话传说便很自然地反映到园林之中,成为园林主人表达他们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手段 。“比德”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自然审美观点 。所谓“比德”,即将人的道德情操比附于自然山水,使自然景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德行操守客观化 。在此,“比”即为比附、比拟、象征之意,“德”意为伦理道德、品行操守、思想品性 。“比德”就是将自然山水所具备的某些自然特征和规律,比作人应借鉴的优良品德,即把山水美与人的良好品德等同起来 。两者相互比拟,通过这种相互比拟使主观和客休交融在一起,从而使审美者在欣赏山水美景中得到思维上的陶冶,获得美感 。所谓“畅神”,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就是指欣赏者凭借自然山水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精神方面和思想角度得到满足和放松,使主客体之间达到高度融合,纯粹达到情感的抒发和精神的畅游 。文人们在园林里堆山理水、栽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完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在园林景观中“比德”,保持君子清净高洁的品格,以山水木石的高洁品性自喻;他们要在其间“畅神”,让自然的飘逸之气充溢内心,使之超脱尘俗,以实现“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大我”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 。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 。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 。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着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 。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筋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用水清灌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灌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 。水之意还体现在她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 。水而植荷,生意盎然 。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而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 。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 。理水浓缩自然,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2.5楹联题记、点景明志—“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我国古代造园大师一般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他们非常重视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点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最终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和总结 。其重要性可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道出的一段话来说明:“若干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非常明确的指出,园林中的山石泉流和楼台亭榭等形式自身,在表情达意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楹联题额等文学艺术形式来表达,能比较恰当地表现出造园家及园主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文题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突出园林的主题 。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体园林的主题,代表性较强的有网师园、拙政园等 。网师园取名“网师”,是由于园主人“宋宗元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 。第二方面是点景 。拙政园中部景区的荷风四面亭,悬额“荷风四面”,亭柱上书有对联:“四壁菏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亭中观赏荷叶·垂柳,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无比贴切;苏州留园的“闻木裤香轩”位于假山之上,旁边遍植桂树,中秋时节,月桂香飘四方,故取名“闻木裤香轩”,上书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读后似乎令人感受到桂花清新的香气,点明此处奇石·香桂的迷人景象 。这些都是通过题咏、楹联等对园林意境起到点题的效果 。苏州拙政园西部池岛转角处的扇面亭,其景名题点可称点景抒情的题名杰作 。这个池边小亭,背衬青翠的小山,隔岸与凌波浮水曲廊相对,是常见的临水亭榭 。但是由于题名“与谁同坐轩”,注人了特定含义,使意蕴得到了大大深化 。此题名,源自苏轼《点绛唇·杭州》中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来表达园主与明月清风为伍的高雅情操,同时也包含了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 。使这个极普通的水边景点意境顿生 。摘自新浪网友,谢谢 。
- 风景园林和园艺专业哪个好 园林和风景园林哪个好
- 全年时间表+种类 长沙园林生态园赏花攻略
- 室内花卉植物名称图片 室内花卉君子兰
- 吊兰植物怎么养 吊篮花卉怎么养
- 家养盆栽花卉名称图片 盆栽花卉图
- 花卉种植技术 室内栽培花卉大全
- 属龙家里养什么植物好 木槿养殖方法
- 江西园林建设 江西城市园林网
- 园林景观常用铺装材料有哪些 古园林铺装
- 历史名园 古园林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