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数据“上锁”只是手段,“变现”才是目标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Karl Benz)发明了汽车,人类的活动半径从此得到延伸。135年后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除了作为传统的从A点到B点的出行工具,汽车在生活中所肩负的角色也在不断拓展,并继续担当一个改变生活方式的载体。
任何新生物的诞生都具有双面性,智能汽车也不例外。比如价值定位问题,即车企的商业模式应该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伦理问题,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法律责任怎么界定。当然,今年以来,信息安全问题尤为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日前,多位业内人士在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不约而同地提到数据安全,就如何监管数据以及怎样实现数据价值变现等话题分享自己的思考。
风口浪尖的数据安全
上半年,围绕特斯拉,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出现的数据安全问题,这不仅关乎特斯拉一家公司,而是全行业、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
实际上,早在2018年,《纽约时报》就爆出由于数据管理平台在使用远程数据同步工具rsync处理数据时,备份服务器没有限制使用者的IP地址,也未设置身份验证等用户访问权限,导致包括通用汽车、FCA、福特、丰田和大众在内的100多家车企的机密文件被曝光。
【 中国汽车|数据“上锁”只是手段,“变现”才是目标】中国汽车|数据“上锁”只是手段,“变现”才是目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信息政策所所长黄鹏在此次论坛上总结道,未来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首先,行业的数据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其次,数据泄露风险大,威胁个人隐私安全;再者,网络安全漏洞多,威胁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数据安全问题可能会威胁国家安全。诚然,为了更好地实现车与路的互动和周围基础设施的互动,智能网联汽车也会收集周围的场景和重要地理信息的数据。如果精度达到一定程度的话,这将影响或者威胁国家安全。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黄鹏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至少收集10TB的数据,不仅数量极大,而且涉及驾乘人员的出行轨迹、习惯、语音、视频等。
中国汽车|数据“上锁”只是手段,“变现”才是目标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论坛
而就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源,360集团工业互联网安全研究院院长张建新分析称,软件编程、网联化接入和数字化应用都是风险带来的根源。
究其原因,一方面只要是由人编写的代码都会包含各种各样的错误和漏洞。尽管传输协议在设计中已经进行了安全性设计,也考虑了加密的需求,但是在协议实现过程中,实现代码还是由人编写的。
另一方面,当联网汽车出现后,车和云连成了一个整体,人们可以在“车—云”系统的任何一个地方找到攻击点。而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在车联网大规模地应用会带来新风险。
“管而不死”是基础
因此,数据如何有序、规范、合理地使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月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通过,并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专家表示,作为我国数据安全领域的基本法,《数据安全法》完善了我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当然,不仅是我国,发达国家和行业组织也纷纷出台管理规范和举措。伏羲智库互联网研究院总监付伟提到,全球数据治理已经进入立法高峰期,数据监管态势整体趋严。就该观点,他随即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上个月,全球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制订了隐私和数据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