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重庆日报网今年七月|大数据“把脉” 隧道病害“诊断”简单了( 二 )


传统检测只对单次任务负责 , 因此 , 被判断为无需修复的小病害 , 可能快速发展导致隧道大修 。 而有了动态记录的“病历” , 工作人员就可以基于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 进而预判病害发展趋势 , 对发展过快的病害提前修复 , 不再发展的病害则从简修复或维持现状 , 由此降低隧道大修频率 。
2019年 , 这一隧道智能快速检测、分析系统在重庆绕城、渝湘等多条高速公路的多个路段投入使用 。 一般情况下 , 隧道养护成本会逐年增长 , 根据统计和测算 , 这种按需养护模式 , 则可使隧道常态化保持良好技术状况 , 实现在5—10年运营周期内养护成本不增加 。
“在某种程度上 , 我们就是一家‘交通工程养护医院’ 。 ”黄伟宏说 。
蹚出新路:已完成千余公里隧道检测
近年来 , 交通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
“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 ,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 , 很少有企业愿意尝试 。 ”黄伟宏坦言 , 他们大胆搞研发 , 是希望通过创新建立技术优势 , 蹚出一条新路子来 。
2016年 , 重庆交通检测迈出了搞研发的重要一步 。 当时 , 相对简单的路面检测已经可以输出标准化和精准化的数据 , 公司开始顺势打造自己的管养大数据平台 。
2018年 , 重庆交通检测又马不停蹄地启动了隧道智能快速检测、分析系统的研发 , 在2019年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
目前 , 重庆交通检测使用这一系统已累计完成超过1000公里隧道检测 , 积累了超过10万个隧道病害数据样本 。
2021年 , 重庆交通检测联合重庆市交通规发中心、四川云检等外部单位启动了智慧试验室管理系统和路面病害快速识别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 逐步形成了涵盖路桥隧成套数智化检测服务产品 。
本报采访人员王天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