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微信们开放外链,互联网"圈地"成历史?( 三 )


平台开放了,用户体验改善了,数据共享使用、切换平台方便了。但用户个人信息在多个平台之间传送,意味着隐私泄露风险加大,平台数据安全保障难度加大。比如,用户关心的是,获取用户信息的伪装红包和测试、电商平台的虚假宣传等,骚扰甚至窃取用户信息的外链会不会复燃。
互联互通,会不会成为阻碍创新的因素?陈永伟认为“数据可携带”可能会降低平台对数据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互操作”可能会带来搭便车情况,“一些用户较少的平台就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蹭数量更多的巨头平台的流量上”。
与此同时,互联互通之下的巨头平台或能拿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用户信息数据,这意味着其对于用户的个性化画像越准确,容易引发新的滥用行为,而用户在互联网上就更加无处可逃,隐私空间越来越小。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在前述科技论坛上也表示,互联网巨头们今日打得你死我活,明日又能够达成协议互相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互联互通也极有可能形成垄断。也就是说,要避免平台巨头互相开放后合谋垄断。
过去,微信对于外链的管理逐步递进,不断规避部分违规信息的风险。而要放开外链,有行业人士提醒,也可以分阶段、有条件、限范围的试点进行,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或者,微信可以将打开外链的决定权在用户手上,就如同此前算法推荐的相关管理意见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总的来说,互联互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大方向,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打破“高墙”需要制定具体规则,以激发平台的主动性,防范数据安全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关键点比如开放外链,在具体实操落地时需要循序渐进。
本文(含图片)为合作媒体授权创业邦转载,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