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不完美的疫苗也是防疫上策( 二 )


综上所述 , 抛开科学原理对错 , 1918大流感期间多款疫苗在预防、治疗流感及其并发症方面 , 着实有着喜人的实践成效 , 可以说不完美的疫苗也是防疫上策 。 但是也必须看到 , 传染病大流行期间的疫苗问题是由两方面构成的 , 除却上文所论的“疫苗研发” , 面向广大受众的“疫苗接种”亦是问题之一 。 1919年初 , 美国军医塞西尔少校评估了近1年间美军流感类疫苗的接种情况 , 总结接种工作面临两大障碍 。 其一 , 每人至少3剂次的大体量接种是对医护人员荷载的极限考验;其二 , 相对不成熟的疫苗较易引发不良反应 , “虽然并不剧烈 , 但给患者造成了焦虑与不适” , 从而使畏惧疫苗的情绪普遍蔓延 。 由此观之 , 效力层面的“好疫苗”要想成为防疫维度的“好疫苗” , 还需要医疗社会系统的密切配合 。
令人欣慰的是 , 医学史上从不缺乏仗义执言的疫苗“代言人” 。 1918年11月初 , 医学博士本杰明·帕士奇致信《美国医学会杂志》 , 以亲身经历为尚未得到民众信任的流感疫苗站台 。 帕士奇写道:“本人由衷感激纽约市卫生部门尤其是克鲁姆维德医生 , 他们以最快速度给我全家注射了这款疫苗 。 ”继而 , 帕士奇正告读者:“医生不单自己 , 更放心给家属接种疫苗 , 这对聪明人来讲 , 足够说明些什么了!”同样让人庆幸的是 , 1918大流感期间科学界对疫苗抗疫的定位有着清醒认知 , 没有因疫苗进展忽视更基础、更务实的公共卫生举措 。 1918年10月31日 , 《自然》刊发了一则迄今仍闪烁着医学与社会双重光芒的箴言:“目前正在讨论疫苗疗法及预防接种的问题 。 在这个努力方向上 , 我们有希望取得成功 。 但是 , 必须主要依靠卫生措施来应对流感 。 ”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历史学系) ◎邹赜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