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炼成记|数智转型,海康威视诠释新「钢铁炼成记」

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饱尝生活的苦难的过程比喻成其成长为钢铁战士的过程,具象化成钢铁的炼成,虚实结合间,世人体会到主人公的坚韧,也知悉钢铁炼成的不易。
如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代、直击人心的力量,但钢铁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1966年,韶钢的第一炉钢水出炉,如今韶钢年产钢能力达800万吨。
数字产能只是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冰山一角,在智能化浪潮下,钢企们成为万千产业数字化的舵手,韶钢在“跨产业、跨基地”的工业互联网架构上打造“一总部多基地”的“跨空间”和“跨人机界面”的互通融合,智慧制造2.0发出低沉而有力的鸣笛。
这份成就里,有海康威视的手笔。
韶钢和海康威视的合作始于2013年,他们在安全生产、生产工艺、综合治理三大领域进行深度合作,8年间,韶钢逐渐开始向智能化进发。
9月23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废钢检测识别、智能天车、设备智能运维”供需对接会在杭州海康威视总部举行。
借此机会,我们探寻一番韶钢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换装之难、之迫切大势当前,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蓝图,全世界都在向智能制造迈进。
在技术迭代的窗口,要么向上冲锋,跃进下一个时代,要么混同扑面而来的泥沙,跌入时代的谷底。
钢铁作为制造业的“脊梁”、工业的“粮食”,转型之迫切更甚。
生产流程复杂。钢铁产品生产包含炼铁、炼钢与轧钢三个环节,其中各环节涉及多个生产系统、 工业控制系统与供应链层级,体系庞大。
数据利用率低。设备种类多、应用场景多,钢铁工业蕴藏了大量的数据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格式差异大,系统、数据难兼容,海量数据资源价值待挖掘。
安全隐患多。炼钢属于高危作业,一旦设备故障,其带来的不仅是物力财力的损失,也有可能出现人员伤亡。
还有产能过剩、生产流程复杂、质量管控难、缺乏数据标准、危险场景多、设备维护成本高、下游需求日益个性化、环保压力增大等等问题,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一些钢企开始带头转型,钢铁行业正在打破“高温、高危、产能落后”的刻板印象,向绿色智能制造迈进。摘掉这些标签的过程中,科技是重要的抓手。
二、换装之路钢铁行业在转型中体现出一体两面。
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供应链长且复杂让钢铁行业更难,但每个环节都可借助各类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化升级,作业、管理等效率的提高量级上,也让钢铁行业潜力更大。
成立于1948年的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鞍钢是我国工业化的开端,也是因为它的出现,东北才贴上了“重工业基地”的标签。
如今的鞍钢,也焕发出科技的活力,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钢铁厂的固有认知。
在鞍钢的炼钢车间里,远程查看生产过程,有智能视频感知设备和大屏;钢水倾倒过程中,有海康威视高温高亮摄像机,把钢水倾倒和脱硫过程中的画面,及时传送到屏幕上,让工人及时查看、分析生产情况,保障生产质量,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海康威视的技术正融入鞍钢们的炼钢、热轧、冷轧等多个生产环节,钢铁一线工人远离复杂的生产现场,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更高效即时地进行生产调度。
海康威视如何改变钢铁行业的固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