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海蜇和养殖海蜇 海蜇养殖技术大全

海蜇的人工养殖
在中国 , 海蜇渔业历史悠久 , 最高年产量达5.8万吨 。但由于至今不完全了解的原因 , 其资源每年差异很大 , 有时多到无法加工而留在沙滩上 , 有时又无处可寻 。海蜇人工养殖技术池塘的选择是靠近海边 , 便于进水和排水的池塘(最好能在小潮时换水) 。池塘附近最好有淡水资源 , 以调节水的盐度 。池塘大小20多亩 , 池塘越大越好 。水深1米以上 , 1.5 ~ 3米最合适 。海岸的坡度越陡越好 。如果坡度太慢 , 要在岸边0.5米的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 防止水母冲到沙滩上死掉 , 要注意 。池塘入水口要有围网 , 防止杂鱼、虾等有害生物进入 。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 ~ 60目左右 。池塘的出水口也要装一个围网 , 网眼要和进水口一样 , 防止排水时幼苗跑走 , 围网的面积要大一些 , 具体看池塘大小 。网衣尺寸可随着水母的生长逐渐增大 , 排水时应尽可能减慢水流 , 防止水母苗粘在排水网上而死亡 。幼苗只有在水中10天后才能释放 。入水后可根据情况适当施肥 , 保证一定数量的浮游动物 。苗前准备测试水质 , 主要包括水温、盐度、pH值等 。这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做 , 他们可以求助于种苗制造商 。一定要准 , 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养殖池塘的水温和盐度 , 看室内外池塘水质条件的差异来判断是否可以放苗 。海蜇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为15 ~ 35 , 最适温度为22 ~ 28 。盐度的适宜范围为8 ~ 36  , 最适范围为18 ~ 30。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塘 , 在育苗前应在岸边0.5m深处加围网或塑料布 。放苗时间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天气好的时候 , 最好是无风或阳光直射的天气 。苗木密度应严格控制在300株/亩以下 。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 。具体的育苗密度要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换水条件有关 。条件好的话密度可以大一点 , 条件差的话一定不能增加种植密度 , 否则可能培养失败 。运输带刺苗时 , 要充氧、遮荫、结冰 , 防止温度升高 。放苗时 , 将幼苗倒入较大的容器中 , 在池塘中加入一些水 , 让幼苗适应一段时间(10 ~ 20分钟)后再放入池塘 。最好直接把幼苗运到池塘中间 , 均匀缓慢地撒入池塘 。不要急于避免损坏幼苗 。海蜇养殖管理基本采用不投饵的方法 , 因此换水(补充水体天然饵料)对海蜇养殖至关重要 。如果播种后天气正常 , 水质正常 , 7天内不用换水 , 7天后少量换水即可(一次不超过20%) 。海蜇养殖前期(10-20天) , 换水条件好的池塘可以每天换水 , 应遵循少换多换的原则 。最好不要大排大排的往水里倒水和往外倒水 , 这样会对幼苗造成伤害(比如幼苗粘网导致死亡) , 尤其是在水母伞径长到5cm之前 。遇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 , 最好不要换水 , 以免环境变化太大 , 对水母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换水之前 , 应测量待换水的温度和盐度
海蜇池塘养殖前期 , 池塘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 , 但养殖后期 , 池塘中的浮游生物数量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 此时要施肥 。水肥: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鸡粪袋装发酵鸡粪10公斤/袋 , 150袋/平方米 。当水体透明度达到40厘米时 , 立即取出鸡粪袋 , 避免池塘水质过肥;二、氮肥水 , 氮肥按22的比例放入水中 。5公斤/小时;是三磷肥水 , 磷肥按照30公斤/小时的比例投放到水中 。此外 , 人工饲养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也可用于体内饲养 。在高密度养殖水母的情况下 , 也可以投喂绞碎的鱼 , 为水母提供饵料 。但这种方法必须遵循池塘周围海蜇的投喂 , 坚持“少投入 , 多投入”的原则 。水质管理 。在池塘养殖水母时 , 为了维持池塘的水质 , 必须经常更换水体 。通过换水 , 既能为水母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 又能保证水体肥、活、嫩 , 对水母的生长有刺激和促进作用 。换水一定要坚持少换、勤换 , 避免大排大灌 。池塘中的藻类对维持水质也很重要 , 养殖池塘中的藻类要定期清除 。研究表明 , 人工接种小球藻可以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 改善池塘环境 , 培育水母天然饵料 , 降低养殖成本 。维持水中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平衡 。发现溶解氧小于3mg/L , 氨氮值大于374.45 Lg/L , 可视为水母死亡阈值[只有在水温18 ~ 28 E , 盐度18 ~ 28 J , pH值7.5 ~ 8.5 , 溶解氧\1.5 mg/L时 , 水母才活跃 , 摄食量增加 , 生长迅速 。因此 , 应注意在适当的范围内调节水体的理化因子 。当水温差小于3 e时 , pH值稳定在7.5 ~ 8.5 , 氨氮值小于0 。2 mg/L即可放苗 。水体初级生产力 。发现在水母养殖过程中 , 水体初级生产力主要受海水透明度的影响 , 同时也受光照、盐度、营养盐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透明度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 , 在一定范围内 , 应通过注入淡水来提高水体透明度 , 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 ~ 50 cm , 以保证充足的初级生产力 , 促进水母的快速生长 。准备
工作育苗池用来蓄养种蜇与培养幼体 , 大型的容器都可以 , 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着基用于螅状体附着 , 任何坚硬无毒的物质皆可 , 规模生产最好用波纹板 。其他卤虫孵化最好有专用的水泥池 。加温及进、排水系统没有特殊的要求 , 一般的生产环境都可达到要求 。亲蜇的来源亲蜇的来源一共有两种:一种为全人工培养型 , 主要适用于从自然海区采捕亲蜇十分困难的地区 , 如浙江沿海等 。另一种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种蜇 , 根据采捕地点不同又分为自然海区采捕和在人工放养的虾池内捕捞两种 。相对于种蜇质量来说 , 无论是怀卵量还是个体大小 , 后一种都要比前一种好 。而且从近两年养殖状况来看 , 养殖池采捕的海蜇由于种蜇间亲缘关系而产生了严重的退化现象 , 表现为个体大小不均 , 小蜇居多 。产卵与孵化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温下,未受精的卵经3~5小时解体;受精卵经一段时间开始卵裂,然后发育为早期浮浪幼虫 。人工孵化程序蓄水和水处理:种蜇进池前将水池刷洗干净 , 注入新海水 , 作为孵化池 。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来络合重金属离子 , 有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为佳 。亲蜇密度适宜 , 有利于雌雄个体之间相互诱导性产物排放 。抽样镜检:移入亲蜇后 , 应不断从池底取样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产卵 , 是否出现卵裂 。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抽样观察一次 , 直到发现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为止 。孵化胚胎全部变为浮浪幼虫后 , 使用体积法定量 。正常情况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虫变态、附着和管理浮浪幼虫左旋自转,经过一段时间变态为螅状体 。前端附着形成足和柄部 , 后端形成口和触手 , 如变态时未遇到附着基 , 则在浮游状态下变态 , 柄部向上倒悬浮于水面 。柄端具粘性细胞 , 接触附着基时易于附着 。浮浪幼虫变态为螅状体后 , 绝大多数附着于波纹板下侧 。在螅状体附着后应适时添加新鲜海水 。幼体培育池加满水后 , 一般采取以下四条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 , 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 , 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第二、保持温度 , 秋未池内水温降至10℃以下后 , 室内应有保暖设施 , 以维持池水温度在5~10℃为好 , 春季当室内水温上升至适宜温度时 , 螅状幼体开始出现横裂生殖 , 随后释放蝶体幼体;第三、适时投饵 , 以轮虫、挠足类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等为饵料 , 投喂频次依水温及摄食状况而定 , 一般每日1次即可 。螅状幼体饱食后呈浅黄色 , 饥饿时呈苍白色 , 故投喂频次和投饵量可根据螅状体体色深浅酌情增减 , 主要以镜检为准;第四、适时换水 , 螅状幼体个体小 , 少动 , 耗氧量低 , 代谢产物较少 。在20℃以下 , 水温低 , 代谢慢 , 没有必要频频换水 。换水时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出有沉淀物的海水 , 再加入等量新鲜海水 。螅状体的体侧长出一条匍匐茎 , 以其末端附着 , 形成新落足点 。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 。形成足囊的过程可连续进行 , 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 。足囊形成后 , 在适当条件下 , 可从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 。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 , 同样可形成新足囊并萌发出一代螅状幼体 。碟状幼体培育螅状体在次年温度上升到适宜温度时 , 开始出现横裂个体 。数目与螅状体的大小密切相关 , 一般在1个~7个左右 。初生碟状体无色、半透明 , 直径2~4毫米 。经7~10天的生长 , 伞径达10毫米 , 为中期蝶状体或稚蛰 , 经15~20天的生长 , 伞径达20毫米左右 , 成为幼蜇 。碟状体培育应注意以下几点:定时、定量投饵:碟状体在饱食以后一般要用3~4小时才能将食物消化掉 , 所以一般每4个小时投喂一次 , 同时根据肉眼观察与镜检作少量调整 。换水:碟状体培育阶段温度高 , 摄食量大 , 产生的代谢产物及残饵很容易败坏水质 。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换水 , 换水量在碟状体培育初期为每天半量 , 分两次完成 。在中、后期全量换水(水质不好时可以每天换全池水两次) , 换一次全池水不可将池水一次排干 , 应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气:初生碟状体的辐缘瓣和网管尚未发育 , 浮游能力很弱 , 绝大多数个体沉降于池底 。一般采取微充气的方法推动其浮游、摄食和生长 。人工控制条件下 , 碟状幼体至稚蜇阶段的成活率 , 一般可达90%以上 。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 , 可达85%以上 。出售当幼蜇生长到2厘米以上时 , 即达到售出规格 , 应以体积法定量后出售 。我们利用对虾养殖池进行海蜇立体生态养殖试验 , 采取接种肥水定向培育基础饵料 , 使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等手段 , 优化养殖环境 。同时进行多品种搭配养殖 , 既充分利用水体 , 又提高了综合养殖效益 。材料与方法①池塘选择:利用池塘 500亩 , 平均水深达2m以上 。进排水畅通 , 池四周有拦网设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 , 以杀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 。③进水:用80目筛绢网进水30cm , 并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消毒 。④放苗:投放伞径1.5cm以上苗种 。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结合进行暂养 。暂养期间投喂优质的丰年虫无节幼体、轮虫、枝角类等 。⑤海蜇收获:第1茬海蜇商品规格达到3kg/个左右时 , 用大扣网捕获;第2茬海蜇根据市场行情可养至4~5kg/个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 , 这样不会影响贝类收获 。方法小结①彻底清除外海带来的有害藻类 , 利用人工接种的小球藻作为池塘优势种群 , 大大改善了池塘环境 , 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 , 又能培养出优质的浮游动物作为海蜇、贝类的良好饵料 , 不用人工投喂饲料 , 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②自然海区污染比较严重 , 利用人工培养的光合细菌来改善水环境 , 使海蜇、鱼、虾、贝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 可提高养殖效果 。③在养殖海蜇的同时 , 底播缢蛏、文蛤、杂色蛤 , 放养河豚鱼、牙鲆、对虾等进行立体混养 , 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 , 提高了经济效益 。小海蜇怎么养【野生海蜇和养殖海蜇 海蜇养殖技术大全】吃浮游生物的 , 也就是只要体积小就成 。。你拿点肉 , 蔬菜那些用豆浆机之类的打碎就成 , 掂量着给 。用缸养 , 种点水草之类的 , 怎么养观赏鱼就怎么养 。要在凉爽的温度(20度左右)下养 。做不到就放了 , 要么吃了要么等它死丢了 。海蜇怎么养活放水里海蜇的海蜇的生态混养1 混养方式 。海蜇养殖过程中进行生态混养, 不仅提高了产量, 减少了病害 。目前, 混养的种类主要有海蜇与海参、海蜇与对虾等混养方式 。在养参池中, 桡足类昆虫与未夏眠的幼参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 有些桡足类如猛水蚤还能用发达的口器撕裂幼参, 若其大量繁殖会使幼参数量锐减;猛水蚤、剑水蚤等可用发达的口器撕裂体质弱的海参, 受伤的表皮由于损伤感染而引起溃烂解体, 同时释放出大量的H2S, 容易造成海参大面积感染、中毒死亡 。而海蜇正是以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为摄食对象, 且摄食量很大 。大量的桡足类昆虫被海蜇摄食, 不仅减轻了其对海参的伤害, 提高了海参的成活率, 同时也为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来源, 有利于海蜇的生长 。另外, 海蜇与日本车虾、南美白对虾、贝类等底栖生物混养也比较成功, 虽然它们食性略同, 但因其栖息的水层不同, 互不干扰, 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肥水即可 。此外, 在海蜇养殖的同时放养文蛤、杂色蛤、河豚鱼、牙鲆等进行立体混养, 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 提高了经济效益 。2 混养池的要求 。混养池水质指标必须与蜇苗育苗室水质指标相同或接近; 混养池的面积要大, 一般应在3.3h㎡以上, 以便设置拦网, 减少海蜇靠岸抢滩造成的体表磨损或死亡; 水要足够深, 一般在1.5m以上 。因为风浪较大和光照太强时海蜇都要下潜, 且海蜇个体越大下潜越深, 因此水体必须有足够的水深, 有利于海蜇的生长和存活 。3 海蜇养殖注意事项海哲养殖过程中, 造成海蜇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手捞网捕获方法落后;海蜇病害引起的海蜇死亡; 个别性成熟早的海蜇产卵后体质衰弱而下沉溶化, 败坏水质, 引起海蜇死亡 。海蜇从开始溶化到全部溶化的过程与个体大小关系不大, 在8 d之内就会全部溶化掉 。因此, 要及时处理死亡的海蜇, 同时加强对海蜇病害的防治, 改进海蜇的捕捞方法 。水产养殖海蜇慢性死亡1.重金属中毒常见的重金属离子有铅、汞、铜、镉、锰、铬、砷、铝、锑等 。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①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种养污水最终都排至大海 , 导致海水污染日益严重 , 致使养殖抽进的海水本身的重金属就超标;②养殖所抽的地下水 , 本身重金属超标;③在养殖过程中滥用各种吸附型水质和底质改良剂等 , 也会导致重金属离子超标;④重金属超标的劣质肥水产品会严重损害海蜇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2.消杀药物中毒传统的“消杀”养殖模式 , 即杀菌、杀毒、杀虫、灭藻 。定期采用消杀药物处理水质和预防虾病 , 或只要海蜇一发病就立即使用或加量使用“消杀”药物 , 导致药物累积沉降在水底 , 短期可能不会有明显中毒迹象 , 但长期存在会破坏整个池塘环境和损害虾的肝、肠、胃、鳃 , 如烈性药物或超量使用则会造成海蜇急性中毒死亡 。3.亚硝酸盐、硫化氢、氨中毒大量使用化肥或畜禽粪尿或生物肥进行肥水、池底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底质腐败等容易造成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和氨氮超标 , 导致海蜇中毒 , 呼吸、神经和代谢器官功能衰竭 , 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 。4.酸热毒素池底有机物在微生物发酵作用下产生产酸发热 , 尤其是发生在连绵阴雨后气温回升、暴雨后出太阳、底质恶化及温棚养殖环境 。底质发酸发热发臭导致底质腐败 , 容易滋生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 , 同时严重耗氧 , 引发病害 。5.藻毒素池底有害藻类(特别是蓝藻、甲藻、裸藻、三毛金藻)和老化死亡藻类都会产生毒素 , 海蜇吞食后容易造成消化道感染 , 造成肠炎、厌食、食欲不振等 。6.霉菌毒素中毒存放过久或受潮的饲料和药物 , 使用了霉变的麦麸、玉米等原料加工的饲料 , 没卖完回炉加工的饲料等都容易变质产生霉菌毒素 。养殖动物摄食了氧化、酸败、霉变的饲料(含黄曲霉素或霉菌毒素)引起慢性中毒 , 损伤肠胃 。近年水产养殖病害频发 , 除了寄生虫病、细菌病和病毒病 , 存在于养殖环境和饲料中的致病因子却常被忽视 , 如存在于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就是其中之一;鉴于近年来用相对廉价的植物性蛋白源取代动物性蛋白源如鱼粉 , 已成为水产饲料生产的趋势 , 这也使得水产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和中毒致病有增加的倾向 。7.滥用抗生素及违禁药中毒滥用抗菌药物、添加高残留的禁用药品、长期拌喂药物性添加剂 , 导致养殖动物肝坏死 , 肝肿大 , 甚至中毒、死亡 。建议:最好使用无副作用水产专用em菌种调节 , 尽量减少抗生素 , 药品的使用 。——益加益水产专用EM菌种技术提供养海蜇的水多少深最好一、养殖池条件1.水源 养殖用水为无污染、饵料生物丰富的自然海水 。2.海蜇池 养殖池为新开发的池塘 , 面积共计200亩 , 池深2. 5~3.0米 , 养殖水深2.0~2.5米 , 软泥底质 , 池坡较陡 , 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