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调研基层扶贫工作时了解到,一些地方扶贫资金有近80%被明确要求用于投入产业扶贫,这对基层贫困地区是很好的支持,能够带动就业、推动发展、提振村集体经济 。但有扶贫干部反映,一些边远村“大路走不通、小道不好走”是常态,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应该先把基础建设搞上来?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产业扶贫是最有保障、最能实现稳定脱贫的扶贫方式之一 。但产业发展除却需要提升市场主体的辐射广度、增强合作组织的带动深度,还需要符合基本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为前提,如果没有便捷通畅的运输环境,又如何实现市场要素的集散?扶贫资金固然需要管理,在用途上也需要约束,但偏离了贫困地区最基本的发展需要,只会造成有钱不会用、不能用、不敢用的纠结 。
文章插图
同样是产业扶贫,有的扶贫项目确实诱人,比如特殊的林果养殖产业,的确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偏偏投入后见不到应有成效,原因却是气候不同,对植育方式有着特殊的环境要求,以致项目“胎死腹中”,时间金钱耗去了,却“打了水漂”,做了不少“无用功” 。也有的地区,明明有较为强劲的龙头企业,但申请的产业项目要么“另辟蹊径”,未能与龙头企业形成链条关系,要么“自立门户”,别人产什么我也产什么,结果生产的东西不是没市场,卖不出去,就是缺乏竞争力,做不出品牌和口碑 。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不论是资金如何使用,亦或是扶贫项目如何选择,都需要突出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也才是“精准”二字的生动反映 。扶贫资金是最基本的支撑,但扶贫资金如何用?用于何处?希望发挥出怎样的成效?都需要立足基层实际 。如果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对产业发展必要的保障,那么就要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培育发展的基础和希望;如果地区已形成特定的产业格局,就不妨引导扶贫项目“抱团取暖”“大树下乘凉”,在补齐产业链上做文章,不仅满足脱贫需要,更能提升地方发展实力,何乐不为?
同样,因地制宜的理念还应运用到更广的扶贫领域 。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而言,要紧密围绕自身特点,选择最能脱贫、最有助于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方式 。比如近年来各地在审计扶贫工作时,对“垒大户”现象嗤之以鼻,扶贫资金发到“大户”手上后,肥了大户,贫困户却“涛声依旧”,不见脱贫迹象 。“垒大户”现象确实不好,应当予以纠正、避免,但话又说回来,在一些缺乏龙头企业、大企业支撑的贫困地区,通过“大户”带动,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脱贫方式,“一刀切”叫停难免过于武断,我们要做的是不断优化资金管理,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向、使用方式,让扶贫资金并非简单地“一发了之” 。
扶贫不妨“因地制宜”,提升扶贫资金、扶贫方式、扶贫成效的精准度 。只有这样,扶贫事业才能更贴近贫困群众的切实需要,也更有助于催生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大的实惠,进而全面迈向更高水平的小康 。(文 / 储旭东)
【因地制宜什么意思?扶贫也需要因地制宜】
- 什么是真正的知心朋友?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 见贤思齐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 搭讪是什么意思?搭讪成功的技巧
- 什么是色温和白平衡?新手必看
- 什么是生物钟?生物钟有什么作用
- 身不由己什么意思?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 沙虫是什么样子的?杀虫怎么吃
- 什么是海啸?海啸是怎么形成的?
- 端午节又叫什么节?端午节有什么由来
- 成语故事:门可罗雀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