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机器人|今天,1家新机器人公司浮出水面:刚被VC投资数千万( 二 )


第二,AI精准识别。系统需要对硬件传输回来的内容进行识,比如一张红外热图或者一段音频,在识别后能够分析目标状态,比如电力仪器故障判断。
第三,从处理故障到预警故障。千巡团队对整个变电站做了数字孪生,对机器人巡检获得原始数据深加工,在数字孪生上面进行维护和更新。通过不断积累历史数据,不断地训练模型。在发现故障时能排除故障,等数据和模型更完善时,可以做到故障预警。
系统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具体功能上,千巡团队既要保证功能的超前性,还要帮客户建立新的认知。“客户还会有机器人是主角的思维,会提一些非本质需求。他们可能想要一辆马车,但其实我们已经在造汽车了。这就需要帮他们渐渐建立认知。”
此外,由于变电站有保密需求,无法联网升级,千巡团队还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这方面,王淮卿和团队做了弹性的服务器集群,让客户快速地进行私有化部署。同时团队还开发了一整套运维和开发升级管理体系。
在整个系统研发过程,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跨学科的大融合。王淮卿回忆,AI技术、数字孪生、电力系统等,都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做一遍。“整个队伍相当难搭建,建设团队就花了有一年多时间。软件团队来自互联网行业,工业场景环境非常恶劣,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完全两种思路,大家都是在现场慢慢建立认知和理解。”
想活下去 就要自救
“在这一个变电站中,我们把硬件软件全都干完了,技术体系也做好了。”为了适应室外恶劣的气候,王淮卿团队还对机器人做了升级。他们自主研发了机电模块和核心控制器。
那段时间,他们的机器人几乎两个月迭代一次,系统一周一次升级,前后升级了三五十次。
历时九个月,从春到秋,千巡团队的产品终于可以进行交付。
按照王淮卿的节奏,2020年上半年先做出不错的业绩,接着就可以按部就班去融资。但是,突如其来疫情却打乱了他的节奏。用王淮卿的话说,“这一年就像丢了一样”。
和很多创业公司CEO一样,在疫情中,资金是王淮卿的主要压力。“很多项目没有验收完,钱暂时收不回来,新业务也没法开展,但是团队还在,大家还要生活。”
想活下去,就要自救。看到防疫机器人的需求,团队就把巡检机器人改装成防疫机器人出售。由于技术更加先进,千巡的测温机器人数据更精准,一下子售出了几十套。通过测温机器人的收入,以及王淮卿筹措的钱,千巡的现金流终于稳住了。
“那段时间我们也没闲着,就在内部搞研发。像移动机器人主控器、云台相机、AI系统架构都在升级。虽然有压力,但是内心并不焦虑。”团队几个月的卧薪尝胆,为后来的系统升级奠定了基础。
2020年8月,随着全国疫情形势好转,千巡的业务也开始逐步复苏。云台相机升级让巡检效率提升了3倍,AI识别准确率从80%多,提升到超过90%。此外,系统架构也大幅升级,识别能力能做到在线升级维护。
系统升级后,团队的交付压力也小了。因为系统是现成的,公司只要把机器人和配件发给代理商就行,代理商只需要组装机器人就可以进行销售。一两天就能完成产品交付,公司的人几乎不需要去到现场。
在变电站项目步入正轨后,王淮卿和团队开始发力安防巡检,他们成功研发了“公安巡防系统”云服务。
“有一天,我们正在街上做测试,几位警察就到我们办公室了,我还以为发生啥事了,原来是他们领导在街上看到了我们的巡防机器人测试,找到了我们,说他们有这个需求。”王淮卿回忆当时的情形。
目前,千巡科技主要以变电站巡检和安防巡逻业务为主,正在发展通用工业领域,未来还会扩展石化巡检、化工冶金巡检、核电巡检、特种领域巡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