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祛魅:从降维打击到降维求生( 二 )


类似的表态无异于一盆冷水把资本浇了个透心凉 。
在国内 , 受中美贸易战和资管新规影响 , 创业公司融资不再像之前一样唾手可得 , 自动驾驶行业融资额在2019年锐减三分之一 , 资本的脐带被剪掉之后 , Robotaxi公司不得不尝试自我造血的新途径 , 包括进军无人驾驶卡车、无人小巴等赛道 , 甚至开始尝试造车 。
理论上 , 小的细分场景比Robotaxi更容易实现商业化 , 但各自又有问题:无人小巴虽然路线固定 , 技术上更容易落地 , 但无奈市场规模太小;无人驾驶卡车规模够大 , 但面临的安全和法规政策问题同样严峻;造车是个好故事 , 但资金门槛是200亿 。
一位行业人士曾如此评价 , “但凡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 也不至于各条赛道乱窜” 。
02多重制约如果人类实现自动驾驶的过程是登山 , 那么Robotaxi显然是珠穆朗玛峰 , 而问题在于 , 没人能确切地说出 , Robotaxi离峰顶还有多远 。
在成立5、6年都没法实现造血之后 , 所有的Robotaxi公司都会被质疑:只融资不量产 , 你是在创业 , 还是在科(pian)研(qian)?
Robotaxi公司面临的问题在于 , 顶级硬件、先进算法和海量数据 , 三者缺一不可 , 有些公司只能满足一个指标 , 比如Uber和滴滴 , 它们拥有大量的行驶数据 , 但维度比较单一 , 精度也不够 。
有些公司可以满足两个指标 , 比如Waymo , 拥有最顶级的硬件配置和算法 , 但搜集到的数据比较有限 , 截至到2021年年底 , Waymo的累计行驶里程为3200万公里 。
兰德公司预计 , 自动驾驶技术需要测试100亿英里 , 才能证明在安全性上超过人类 。 如果组建一百辆的车队 , 即使24小时不间断测试 , 也要跑差不多200年 。
即便是三个条件都能同满足 , 也不意味万事俱备 , 要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商业化 , 不仅要依靠数据闭环 , 同时也要重视工程化能力 , 所谓的工程化能力是指硬件既要满足车规要求 , 比如安全性和可靠性 , 同时也要满足低功耗、低成本的需要 。
对于早年的Robotaxi公司来说 , 想要在技术先进、成本低廉以及开发迅速三个维度上取得完美平衡是几乎不可能的 。
为了获得更多维度的数据、保证行驶过程中的绝对安全并且降低人工干预的频率 , Robotaxi必须使用高性能硬件 , 包括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带有冗余的执行机构等等 , 在产业链不成熟的情况下 , 它们严重推高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 。
两年前 , 一辆全副武装的Robotaxi成本通常超过100万元 。 在2021年 , 百度推出了48万元的Robotaxi系统量产套件 , 同行AutoX立马怒斥 , 这样的车“绝对不敢坐[5] 。 ”
自动驾驶祛魅:从降维打击到降维求生
文章图片
滴滴Robotaxi车队 , 单车价格超百万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 , 政府让不让乘客坐 。
如今 , 虽然北京、深圳、长沙等地都在名义上允许Robotaxi的商业化运行 , 但都是在政府划定的示范区内试运营 , 需通过测试拿到牌照 , 车队规模受限 。
2021年 , AutoX为了在Robotaxi商业运营上先声夺人 , 未经深圳交管局允许私自派出车队上路接客 , 被当地紧急叫停[6] 。
元戎启行CEO周光认为 , 要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 面临着经典的鸡生蛋、蛋生鸡问题——如果想让政策放开 , 政府必然要掌握充分的数据报告进行评判;但如果政策不先放开 , 那企业在有限场地下测试到破产 , 也难以积累足够的数据去说服政府 。
同时 , Robotaxi无法商业化则难以累积现金流 , 无法进一步扩大运营规模实现正向循环 , 即便是像Waymo这样的超级富二代也难以为继 。 2021年 , Waymo估值一度萎缩到300亿美元 , JohnKrafcik也黯然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