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本质和光与介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决定光速的主因分析与研究( 二 )


文章图片
从上图二可知:衍射光应该是由两个次级光源产生的光的叠加结果 。 这样才能解释干涉类明暗条纹现象 。 而两个次级光源的唯一对象就是单缝的两条边缘 。 也就是说:衍射光是由单缝的两条边缘产生的次生光叠加而成的 。 下图三可进一步证明衍射光是由单缝边缘产生的次生光的叠加结果:从图中可知:当两个次生光源的间距不同时 , 叠加后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
光的本质和光与介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决定光速的主因分析与研究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超黑材料单缝(用超黑材料覆盖单缝边缘)衍射实验结果无衍射光现象也证明衍射光是由单缝边缘产生的次生光 。 还有双缝干涉也能证明干涉光是由二组四条缝隙边缘产生的次生光的叠加结果 。
2.2、偏振折射光法拉第磁光效应证明折射光是由介质产生的次生光的直接证明
当线偏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 , 若在平行于光的传播方向上加一强磁场 , 则光振动方向将发生偏转 , 偏转角度ψ与磁感应强度B和光穿越介质的长度d的乘积成正比 , 即ψ=VBd , 比例系数V称为费尔德常数 , 与介质性质及光波频率有关 。 偏转方向取决于介质性质和磁场方向 。
光的本质和光与介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决定光速的主因分析与研究
文章图片
由偏振方向偏转角与外磁场强度和介质长度成正比可知:
首先 , 当介质长度为0时 , 偏转角为0 。 即外磁场并不能直接使偏振光偏振方向偏转 , 证明磁场并不能直接与光发生相互作用;
其次 , 当外磁场为0时 , 偏转角为0 。 既没有外磁场时 , 介质也不能独自使光的偏振方向发生改变 。
从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可知:偏振方向的偏转是由外磁场与介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 而将其称作磁光效应并不符合客观实际 。 只有折射光是由介质产生的次生光 , 而在介质产生次生光过程中 , 外加磁场改变了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 以至于导致产生的次生偏振折射光的偏振方向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 这就充分证明折射光是由介质产生的次生光 。
2.3、反射光的半波损失证明反射光是由介质产生的次生光的直接证明
反射光与入射光的相位差半个周期的现象表明:反射光并不是入射光直接被介质界面反射后的产物 。 而从带电体在谐变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加速度与外电场相位一致、速度比外电场相位滞后1/4周期、位移量比外电场相位滞后半个周期的规律(如下图五所示)可合理推测:反射光是由介质产生的次生光 。
光的本质和光与介质相互作用规律及决定光速的主因分析与研究
文章图片
综上所述 , 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入射光使介质成为次生光源并产生次生光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
3、与决定光速主要因素结论有关的理由与依据
3.1、均匀介质内部的光速仅与介质性质有关 , 与入射光速无关的事实证明:决定光速的主要因素是介质性质
我们知道:大气层的光速约为每秒30万千米、水中的光速约为每秒22.5万千米、玻璃中的光速约为每秒20万千米 。 当大气层和玻璃中的光同时进入水中后 , 其速度分别从每秒30万千米降低到24.5万千米、从每秒20万千米跃升到22.5万千米 。 也就是说:介质内部的光速与入射光速无关 。 仅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
3.2、光程差常数证明光速遵循经典物理学的速度矢量叠加原理
在太阳参照系中观测地球人认为是垂直进入大气层内的星光时 , 星光的速度为光在大气层内的垂向速度与大气层随地球公转水平速度的矢量叠加 。 这就证明介质运动速度也是决定光速的重要因素之一 。
3.3、均匀介质内部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证明折射光是由介质产生的次生光 , 且速度主要由单位长度内光的再生次数决定和真空中相对光源的光速共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