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5000字方法论:私域中如何做好用户分层、标签体系( 二 )


还有一种是一线人员在与用户沟通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记录,从而获得品牌想要的用户信息标签,也就是手动打标签。
这种做法很重,需要1对1跟用户沟通,所以一般适用于高客单、利润高、用户决策复杂的产品,或者是需要精细化运营的TOB业务。
在打标签前,还有2点是需要提前知道,做好准备的:
1)标签系统化
尤其手动打标签,如果没有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标签系统,就会出现员工给用户打的标签逻辑混乱,只有他本人才能看得懂。
比如,员工A,喜欢给多次复购的高价值用户,打上“S”标签;而员工B则喜欢打上“A”,不利于团队的统一化管理。
标签系统要规范、明确、直观。
比如,针对高价值用户,全打A;
比如,针对复购过*次的用户,打F*(F代表着复购,*代表着复购次数,复购3次,打F3);
比如,针对买过某产品的用户,打上TP2(TP代表着某款产品的型号,2代表着买过这款产品的次数)……
此外,作为标签的制定者,还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标签系统的培训、不定期抽查、设置奖惩制度,确保每个一线员工知道、做到、用到。
2)标签的使用者,决定用途
标签只是一堆文字符号,能不能用,有什么用途,需要看使用标签的人。像有些标签对一线进行销售服务的员工价值、意义不是特别大。
比如,来源渠道,对于销售来说,知道用户从哪里来,对转化工作帮助不是特别大。但是从整个宏观策略上来说,可以帮助优化拉新策略,知道哪个口子流量大,哪个投放的版本转化高,该把获客重心放在哪边。
比如,用户地理位置,从宏观的运营角度知道用户的分布区域是1、2线城市更多,还是下沉市场更多,能理清产品在市面上所处的位置,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及市场营销。
但是,对于一线销售来说,用户在一线城市,并不代表着有钱,认知先进,在四五线也不一定代表着消费能力差(不用买房,闲钱多)。
标签的种类有很多,从整个大的范围上来分,可以分成4大类:
1)静态标签
用户社会层面的基础信息,比如,地区、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生日、婚否、家庭情况……
2)消费标签
这类标签很重要,知道用户消费相关的信息,才能满足需求。
比如,消费能力、消费频次、消费偏好(比如,服装行业,用户更喜欢什么风格)、价格敏感程度、买过的产品(颜色、大小、价格)、参与的折扣、参与的促销活动……
3)行为标签
用户与平台之间产生的各种互动数据,比如:来源渠道、是否关注公众号、参与的裂变活动、阅读的文章、以及用户在小程序商城中产生的点击、收藏、加购物车、领优惠券、提交订单等一系列动作。
4)层级标签
层级标签,就是用户的分层层级。
后续,运营可以针对不同层级的用户,采取不同的动作,推送不同的内容,举办不同的活动,这样就能实现精细化运营。
那么用户该如何分层?别急往下看。
三、如何给用户做分层?当给用户贴上足够多的多样的标签后,意味着我们对用户足够了解,人物画像也足够清晰,那么就可以分层了。
分层,就是从不同的标签维度,站在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将用户划分成不同的层级。
目前,在私域中上常见的分层方法有2种:
1)基于业务的关键节点分层
拆分用户在业务中的关键节点路径,每个独立的路径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维度,一般适用于用户体量较小的企业。
比如,你是教育行业的,可以基于课程消费路径,分成:试听课用户、体验课用户、正价课用户、N门正价课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