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看清细胞更深处(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文章图片
李栋在实验室里调试设备 。
本报采访人员施芳摄
人物名片
李栋 , 1983年生 , 云南个旧人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长 , 主要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制及其生物学应用研究 , 系统掌握了超分辨显微镜的关键技术 , 提出了新的成像方法 , 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掠入射结构光超分辨成像技术发展与应用”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多项荣誉 。
又是一个深夜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 , 李栋时而快速敲击着键盘 , 时而盯着三个标准显示屏大小的电脑屏幕凝神思考 。 身后的白板上 , 画着光谱图、光路和融合基因结构 。
“生命科学是各个学科的交汇点 , 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李栋出生于云南个旧的一个彝族家庭 , 当护士的母亲希望他学医 。 2002年 , 填报高考志愿时 , 李栋对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很感兴趣 , 便填报并成功被录取 。 开学第一课 , 当看到老师用自主研制的高速摄像机拍摄的视频时 , 李栋被深深地震撼了 。
“我来对地方了 , 一定要像前辈们一样干出一番事业来!”李栋暗下决心 。 大学4年 , 他除了去自习室学习 , 就泡在实验室 。 他不满足于掌握一个个知识点 , 而是下功夫梳理了学科的知识体系 。 后来 , 李栋攻读博士时 , 开始接触“生物光子学”这一交叉学科 , “生命科学是各个学科的交汇点 , 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研究领域 。 ”
相较电子显微镜 , 光学显微镜能对任意蛋白分子在活体条件下进行连续追踪 , 对于生物学研究意义重大 。 但长久以来 , 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受制于阿贝极限 , 分辨率无法超过200纳米 , 不足以看清动辄几纳米、几十纳米的生物大分子 。
为了突破阿贝极限 , 2011年 , 在做博士后期间 , 李栋选择了当时较为冷门的一条研究路径——结构光照明 。
两个正弦函数相乘 , 波函数的频率会增加 。 李栋从这个数学公式中找到灵感:给出两个不同颜色的光源 , 让它们的波峰与波峰互相叠加 , 从而突破原有的极限 , 就能大大地提高分辨率 。
这一思路对光学系统的色差矫正极为苛刻 。 譬如 , 如何实现两种激发光波函数的“波峰对波峰 , 波谷对波谷”?波函数的周期将近150纳米 , 而光学显微镜的成像视野大概为50000纳米 , 这就意味着 , 要在半根头发丝粗细的成像视野中 , 调整两个分别出现3000多个周期的波函数 。 倘若两个波函数没有对齐 , 又该如何检验?
将近两年时间里 , 李栋阅读了大量文献 , 模拟计算分析 , 最终与合作者开发出新的软件算法 , 仅需利用标准的光学元件 , 优化不同波长结构照明的周期 , 即可补偿不同波长之间的色差 , 并开发出相应的高雄率校准流程 , 使得“结构光激活、结构光激发”的思路可以在工程上实施 。
转眼到了2012年年末 , 窗外下着大雪 , 实验室内依然忙碌 。 取了样本细胞 , 李栋开始测试新技术方案的效果 。
显微镜下 , 从衍射极限分辨率100纳米再到60纳米 , 细胞内微丝骨架的脉络逐渐清晰 。 盯着屏幕 , 喜悦从心底蔓延开来 , 李栋只觉得看不够 , 索性把对比图作为屏保 , 一遍遍地给同事们介绍 。
李栋首创的高数值孔径非线性结构光照明显微镜技术一举打破了100纳米局限 , 把活细胞高速成像的光学分辨率提高到60纳米 , 让科学家们有机会在活细胞中清晰地看到生命活动的精细动态 。 这一成果登上了2015年《科学》杂志封面 。
- 腾讯|马云的高调和马化腾的沉默:十年之后才看清阿里跟腾讯的差距
- 如果你在工作中总是犯低级错误,请看看清单的魅力
- 机器人|国际首例 他们用光指挥斑马鱼的白细胞
- 细胞核起源于病毒?
- 细胞|生物人工左心室模型培育成功
- 细菌|三代测序技术:让你“看清”微生物基因“骨架”
- 创业|马云的高调和马化腾的沉默:在十年之后才看清阿里和腾讯的差距
- 村镇银行|马云的高调和马化腾的沉默:十年之后才看清阿里和腾讯的差距
- 神奇的“偷窃生殖”,这种动物全员雌性,靠偷精细胞繁衍后代
- 算法|马云的高调和马化腾的沉默:在十年之后才看清阿里和腾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