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互联网大厂智能座舱斗法( 二 )


众所周知 , 智能座舱与移动端应用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在于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服务能力 , 而阿里作为国内云计算领域的龙头 , 其掌握了云、端之间数据调度的最大主导权 , 在提高汽车端和移动端互通的运作效率、功能体验上有领先优势 。
可以看得出来 , 腾讯和阿里都是盯着应用端做文章 , 但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的是开拓车内多元场景 , 而后者则是提升车内应用的运行效率 , 不过殊途同归 , 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用户在车内场景的真实体验感 。
就现在看来 , 虽然腾讯和阿里基于本身的影响力 , 拉拢了不少B端车企 , 并将自家应用、内容生态、云服务移植进车内 , 企图深度介入用户生活 , 但事实上 , 游戏、社交等许多车内应用仍被质疑是“伪需求” , 实用性并不强 , 这也导致两者在智能座舱领域相比于百度和华为存在感还比较低 。
技术派:深度集成、强化智能
与腾讯、阿里参与智能座舱的逻辑不一样 , 百度和华为应用生态背景相对来说并不结实 , 所以两者更愿意在自己擅长的技术层面发光发亮 。 就当前情况来看 , 百度和华为更注重的是智能座舱软硬件的深度集成 , 并在现有技术水平上促成智能汽车更加智能化 。
基于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 , 华为智能座舱打通人、车、家全场景 , 实现了手机、汽车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之间更深程度的互联 。 具体来说 , 华为智能座舱可以将手机和车机的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定位导航能力等都进行深度融合 , 此外也可以对电视、空调等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 。
因为搭载的是自研的芯片和系统 , 华为智能座舱软硬件之间有较强的兼容性 , 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快速将手机端上的应用生态迁移到汽车端 , 节省应用开发成本 ,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车企与开发者接受华为智能座舱的阻力 。
百度虽然与华为的观点类似 , 都是看重技术赋能智能座舱的发展 , 不过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 , 作为为数不多的整车制造厂商 , 百度已将智能座舱视为撕开智能汽车市场缺口的关键一步 , 其对智能座舱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
基于成熟的智能技术支持 , 百度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为B端车企提供解决方案 , 二是自研自用 , 百度自研的智能座舱可以直接应用在自有的“集度”汽车上 。
此前 , 在2020年12月的Apollo生态大会上 , 百度正式推出小度车载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座舱数字化解决方案 , 在智能方面 , 新增TOP1问答、归宗推荐引擎和情感引擎 , 为用户提供更多智能选择 。 而在今年6月 , 集度概念车ROBO-01正式亮相 , 在智能座舱方面抛出了新的技术点——舱驾融合技术、全离线毫秒级语音、3D动态人机共驾地图、取消大量物理按键……
比较乐观的是 , 目前为止 , 百度的智能座舱产品已与超过70家车企600款车型合作 , 另外根据百度说法 , 集度汽车也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 。 这么一看 , 百度的智能座舱相比于其他互联网企业更有可能先行一步 。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的是 , 不管是偏于应用端的阿里和腾讯 , 还是专注于技术赋能的华为和百度 , 它们的入局已经成功带动了智能座舱领域向前发展 , 各自的差异化玩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该领域的进步 , 延展了行业的想象力 。
生态或是最后的决胜圈
目前 , 能够触达用户感官的座舱技术更加丰富 , 对于大部分座舱厂商而言 , 全部靠自己供应并不实际 , 其想要打造一个高度集成多种功能的智能座舱 , 还需与其他技术厂商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