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作者|AlexChiang
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文章图片
(封面图)
你敢让机器人帮你做手术吗?
能够辅助医生进行手术的机器人已经落地 , 目前在骨科、神经外科、腹腔等科室得以运用 , 手术机器人正在成为机器人行业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细分领域 。
春江水暖 , 资本先知 。
6月25日 , 外骨骼机器人公司「迈宝智能」宣布获得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 , 投资方为58产业基金 。
6月28日 , 英国手术机器人创业公司CMRSurgical宣布获得6亿美元D轮融资 , 创下全球医疗技术领域最大的一轮私人融资 , 其中领投方为软银愿景基金 , 融资后CMRSurgical估值达到30亿美元 。
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 , 2021年6月 , 全球医疗器械领域共发生74起融资事件(不包括IPO、定向增发等) , 披露融资总额超过24.63亿美元(约159.3亿人民币) 。
在狂热的资本动向背后 , 手术机器人目前在实际使用层面又处于什么状况呢?
手术机器人为何成“香饽饽”?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渗透 , 机器人行业受到极大鼓舞 。 家庭中的扫地机器人 , 酒店、商场中的清洁机器人 , 餐厅的送菜机器人 , 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机器人不断涌现 。 而在历来以“高、精、尖”著称的医疗领域 , 不论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 还是类型和数量 , 都呈现出增长态势 。
根据应用场景和使用方式的不同 , 可将医疗机器人大致分为四大类 , 即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 , 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具发展前景的是手术机器人 。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 , 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1年将会达到207亿美元 , 其中2021年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为64.4亿美元 , 占比超三成 , 数据可见 , 手术机器人在市场规模上拔得头筹 。
从技术实现难度来看 , 手术机器人在上述四类医疗机器人中无疑是最高的 , 而按照常见的思维定式 , 事物的发展是从“外围”向“中心”突破 , 为什么医疗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会与常理相悖呢?
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文章图片
(图源:百度图库)
首先 , 时间叠加的“复利效应” 。 1983年加拿大研发出全球首款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Arthrobot , 而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控制、视觉定位和远程交互功能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诞生于2001年 。 在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 手术机器人几经迭代 , 在技术的复杂程度和手术应用场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
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文章图片
(图源:百度图库)
当前代表手术机器人最高水准的是达芬奇 , 它由IntuitiveSurgical公司在1999年研制成功 , 目前已推出四代产品 , 也是获得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自动控制机械系统 。 达芬奇系统最大特点是能够使用微创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 , 目前被应用在肾脏、心胸外科、泌尿系统等手术过程中 。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带来的便利在于减小手术操作难度 , 患者也能够减少疼痛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
而反观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等类别 , 在出现时间和发展长度上是比不上手术机器人的 。 这些医疗机器人不能说不重要 , 但是对于解决医疗核心问题——最大程度降低因不可控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治愈率降低/伤亡率增加 , 所起到作用是不大的 。 也可以这样理解 , 患者去医院的治疗过程中 , 通过手术解决病根是最主要的目的 , 术后的疗愈是解决主要问题后才需考虑的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