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二 )


其次 , 除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所带来的技术叠加优势外 , 手术机器人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所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也是促使诸多企业布局手术机器人的原因 。 还是以研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IntuitiveSurgical公司为例 , 2020年该公司营收为43.58亿美元 , 创造的净利润为10.6亿美元 , 上市21年股价累计涨幅达115倍 。 据悉最近几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售价约为150万美元/台 。
但在上述数据后同样值得注意的是 ,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生产手术机器人的企业仍尚未步入稳定的盈利阶段 。 主研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天智航2020年归母净亏损超5400万元 , 近期分拆赴港上市的微创医疗2020年录得亏损净额为2.09亿元 。
对比国内仍在亏损的手术机器人生厂商 , 实际上IntuitiveSurgical能够实现盈利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其高度的市场垄断 , 而由于手术机器人技术标准和研发门槛甚高 , 一旦占领某一细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 所带来的的经济回报也将十分诱人 , 但打破现有垄断力量的孕育却并非易事 。
手术机器人真的“下沉”了吗?
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的技术迭代 , 以及可预见的巨大增量市场 , 带来的结果就是数量不断增长的行业玩家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5月27日 , 我国在业/存续“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3.75万家 。 从年新增注册趋势来看 , 2019年新增4946家 , 2020年新增1.27万家 , 2021年至今新增6391家 。 从地域分布来看 , 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以8269家、4447家、3199家位列前三 。
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 , 再加之不断涌现的投融资活动 , 手术机器人在资本端是真的“火”了 。 而衡量一个产业/行业的标准除了资本端 , 还要看其在真实市场需求层面的表现 , 究竟有多少医生在进行手术时能够使用到手术机器人?普通患者又能否享受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好处呢?
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文章图片
(图源:百度图库)
实际上 , 整个医疗机器人行业都存在“装机率”与“开机率”的问题 。 简单说来 , 就是配备手术机器人的医院比例较低 , 即便配置了手术机器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比例也较低 。
医院配置手术机器人首先需要一定的支付能力 , 而目前动辄售价上千万元的手术机器人 , 因价格昂贵很难实现规模化运用 。 据「智能相对论」了解 , 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会在一个领域培育出不同的价格梯度产品 , 目前市场上主流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从500万~1500万元不等 。
除去整套设备的购置成本 , 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也不菲 。 为了构筑竞争壁垒 , 手术机器人与其使用过程中的耗材绝大部分情况下须品牌、型号一致 , 如吻合器、内窥镜 , 机械臂等辅助设备需与手术机器人机械主体型号一致 。 这些耗材的销售是手术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另一收入来源 , 以IntuitiveSurgical为例 , 财报数据显示 , 2020年其手术耗材收入为24.55亿美元 , 为手术机器人整机销售收入的2.08倍 , 为公司贡献的收入占比过半 。
高价成“拦路虎”,手术机器人的“国产替代”还要多久?
文章图片
(图源:百度图库)
整机售价和使用成本的叠加后的高支出 , 使得部分医院对于手术机器人“望而却步” 。 购置手术机器人的多为三甲医院 , 而由于手术机器人在解决医生手术能力固有痛点上能够产生良好效益 , 因而对于低线城市和年资较低的医生是较为适合的 , 而由于支付能力的差异 , 也将加剧医疗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 。
手术机器人的高成本也被分摊至患者 。 天智航能够开展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天玑 , 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手术开机费约为两万元 , 且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手术机器人的“下沉”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