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华社西宁7月30日电(记者田中全、陈杰、李劲峰)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新华全媒+丨江源科考:我用雷达测冰川

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西宁7月30日电(采访人员田中全、陈杰、李劲峰)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丹东雪山冰川上 , “90后”科考队员范越和董士琦手提地质雷达 , 在冰川上沿着设置好的测量线缓慢移动 。 每走半米 , 他俩就用雷达设备记录一次信号 , “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地质雷达探测冰川 , 特别激动 。 ”
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华社西宁7月30日电(记者田中全、陈杰、李劲峰)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新华全媒+丨江源科考:我用雷达测冰川】在青海开展的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中 , 冰川观测是重要内容之一 。 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们 , 首次使用地质雷达探测长江源冰川厚度 , 积累基础数据 。
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华社西宁7月30日电(记者田中全、陈杰、李劲峰)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新华全媒+丨江源科考:我用雷达测冰川
文章图片
7月28日 , 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在长江源格拉丹东雪山上(无人机照片) 。
范越和董士琦一大早就随队出发 , 经过3个多小时的行车颠簸 , 才抵达格拉丹东雪山主峰脚下 。 格拉丹东雪山是唐古拉山脉主峰 , 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此 。 皑皑白雪盖住主峰山顶 , 巨大冰川犹如一条白色长龙 , 盘踞在群山脊谷间 。
冰川虽“近在眼前” , 近距离接触却异常艰难 。 被称为“雷达兄弟”的范越和董士琦 , 和队友们携带着30多斤重的雷达探测设备 , 沿着河谷徒步攀登 。 坡面陡峭、乱石嶙峋 , 已经适应高原环境的二人 , 走个两百米就得停下大口喘气 。 三公里多的山坡他俩爬了一个多小时 , 才终于走到冰川脚下 。
厚厚的冰盖嵌入山谷中 , 露出地面的边缘有一人多高 。 冰川融水随着河谷奔流 , 卷着大量砂石汇入长江源水系 。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拥有大量的冰川资源 , 是最理想的考察研究区域 。
穿冰爪、拉测线、架设备……范越和董士琦休息片刻后 , 登上冰川小心翼翼地开始作业 。 “地质雷达从冰川表面向下发射高频的脉冲电磁波 , 遇到地下介电性质分界面时会产生反射 , 冰层介质和冰下岩石介质是较强的介电分界面 。 ”董士琦说 , “我们根据接收信号中反射波的到时和电磁波在冰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就能计算出冰层厚度 。 ”
探测冰川并非易事 。 攀登高海拔山峰让队员们头痛欲裂 , 走在陡峭冰川上令人心惊胆战 。 “在坡面近40度的冰川上 , 冰川融水导致冰面湿滑 , 即使穿着冰爪 , 脚底也会打滑 。 ”董士琦的身后 , 就是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山谷 , “既要保证探测数据精准 , 又要注意脚下 , 我们时刻不能分心 。 ”
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华社西宁7月30日电(记者田中全、陈杰、李劲峰)海拔5400多米的格拉...|新华全媒+丨江源科考:我用雷达测冰川
文章图片
7月28日 , 董士琦(左一)、范越(中)和另一名科考队员在长江源格拉丹东雪山上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