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西日报在林林总总的直播间内|版权有保护 原创添活力

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在林林总总的直播间内 , BGM(背景音)是名副其实的“气氛担当” 。 动感音乐渲染气氛、主播翻唱积累人气 , 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背后 , 关于直播间音乐“免费午餐”的争论绵延多年 。 7月25日 , 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发布了互联网直播录音制品的试行付酬标准 , 这为困扰行业许久的音乐版权纷争画下“休止符” 。 怎么付?付多少?具体明确的付费标准为版权保护痼疾献上良药 。 直播间音乐使用将迎来哪些变化?怎样培育健康的版权生态?连日来 , 采访人员对此展开采访 。
付酬标准定规矩
直播不能“想唱就唱”
朱伊文是一位青年作家 , 同时也是多首优秀原创音乐的词作者 , 《一碗面》《钟楼街》《汾水问情》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就出自她的笔下 。 一条老街、一轮明月都寄托着浓郁的市井情怀 , 质朴细腻的歌词将儿时记忆娓娓道来 , 唤醒了每个太原人深藏心中的那份温存 。
“新出台的这项举措值得所有创作者点赞!”朱伊文表示 , 新规将有助于扭转当前直播间滥用原创音乐的现状 。 “我本身是抖音音乐人 , 之前我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平台 , 其中一些也有不错的传唱度和点击量 , 被不少网友翻唱使用 , 但并没有因此获得过任何报酬 。 ”她坦言 , 作词是一项劳心劳神的工作 , 在创作过程中 , 有时需要捕捉、记录那些乍现的灵感 , 有时也会为了一句话、一个词搜肠刮肚、费心打磨好多天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现阶段 , 整个行业对于版权的保护还不尽完善 。 在业内以往的认知中 , 如果涉及商业盈利的使用需要付费 , 非商业性质则不需要付费 。 此次新规从保护版权的角度出发 , 尊重原创、尊重知识 , 为创作者解除后顾之忧 , 有利于建构良好的创作生态 。
根据新规 , 付酬标准大致分为两类 , 一类是泛娱乐类直播 , 使用K歌+背景音乐的直播间定价为300元/年、83元/季、29元/月;单纯使用背景音乐的直播间则为100元/年、26元/季、10元/月 。 第二类为电商直播 , 收费标准为1万元/年、2777元/季、980元/月 。
“通过翻唱他人的作品走红 , 进而实现引流和变现、打造个人IP , 对原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 理应支付相应的版权费 。 看上去仅仅是直播间内短暂的几分钟表演 , 但你并不知道创作者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 ”山西音乐人传播联盟主席田野表示 , 将音乐版权保护提上日程 , 鼓励并呵护原创 , 让音乐人倍感欣慰 。 “一首音乐可以应用到任何环境与场景中 , 除了线上直播 , 还有广阔的线下领域 , 比如商店、饭店、游乐场等 , 如果不加以规范 , 将影响行业的未来前景和持续发展 。 ”
坚守热爱为初心
原创不易且行且珍惜
“太原是我的家 , 杏花岭区看杏花;三墙路口那棵老树下 , 有我儿时的牵挂……”今年4月 , 一首《太原》风靡龙城大街小巷 , 在众志成城战疫情的特殊日子里 , 这首歌像一道光 , 温暖而坚定 , 驱散疫霾 , 照亮心房 。 作为这首歌的推广机构 , 山西省原创音乐促进会致力于挖掘本土原创音乐人 , 传播优秀原创作品 。 该协会秘书长王纲表示 , 原创不易 , 保护原创音乐人的创作积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 。
王纲告诉采访人员 , 从我省原创音乐的发展情况来看 , 比起传播过程中的侵权与滥用 , 知名度低、缺乏传唱的渠道和平台才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为了让作品被更多的人知晓 , 很多本土音乐人对于其他网友的翻唱或使用表示默许 。 “毕竟只有打出知名度 , 作品才有变现的可能 , 在版权方面只能暂时让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