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 四 )


03 反哺2012年 , 代表电子商务的马云和代表实体经济的王健林打起了赌局:10年后 , 互联网经济能否超过实体经济的产值?赌注是一个亿 。 一亿赌局之外 , 二人在公开场合也是常年打嘴炮 , 大到宏观经济 , 小到从“办公室应不应该摆书” , 都要在镜头前争论一番 。
两人“紧张”关系的背后 , 是实体零售与电商长期的水火不容 。
就在王马二人立下赌局的2012年 , 国内电商交易额达到8万亿 , 增速近30% , 与此同时 , 线下百货业却十分萧条 。 瑞银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12年百货店内人流量开始负增长 , 此后国内百货迎来持续多年的倒闭潮 。

各大知名百货以每年3-10家的速度关闭门店 , 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也不能幸免 。 到巅峰期 , 万达百货在2015年关闭了46家门店 , 国际品牌西尔斯百货更是关闭了超过200家店 。 大量百货公司被迫转型 , 开始集合餐饮、健身等线下独有的服务 , 连北京西城区政府都从2016年开始发布政策 , 引导当地百货成为社区购物中心 。
在被电商打得节节败退后 , 实体经济并未坐以待毙 , 也在尝试与互联网合作 。 购物中心、百货、超市们纷纷开始线上化 , 比如推出独立App、与平台合作推出小程序等 , 以实现拉新留存 , 但仍然无法扭转大局 。
直到今天 , 在各大购物中心 , 除了餐饮、健身房、儿童娱乐教育等服务业态 , 服装、数码、家电等门店大都门可罗雀 , 沦为线上渠道的展示店 。
如果说电商是从实体经济的嘴里夺食 , 那么即时零售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实体零售的一种反哺 。 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 使得互联网平台和商场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
比如曾受到电商严重冲击的文具店 , 如今反过来能从线上赚钱了 。 北京海淀区一家晨光文具店的店主李勇介绍 , 在北京疫情严重期间 , 美团成了店里主要的出货渠道 , 5月份 , 文具店线上订单量占比达到约七成 。 疫情后 , 线上订单量虽略有下降 , 但学生和家长使用即时零售的需求仍然存在:“有些家长早上买一些书本和文具 , 起床后下单 , 早饭时就能送到 。 ”

比起电商 , 更依赖线下门店的即时零售显得更为普惠 。 这让线上和线下的关系从零和游戏转变为合作共赢 。
通过即时零售 , 线上与线下的优劣势得以互补 。 比如无印良品上线美团平台后 , 3公里以上订单占近45% , 深夜订单占近14% 。 在过去 , 这样的客户群体是门店很难直接触达的 。
即时零售模式带来的普惠 , 不仅关乎实体商业 , 还有就业 。 数据显示 , 2022年 , 即时零售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752万个配送岗位 。 相比于“一人送一车货”的快递行业 , 即时零售中对配送速度的要求使得对其对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更大 , 也意味着行业发展的红利能够被更多人所享受 。
目前 , 即时零售正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即时零售的方式来购买生鲜、日用品、甚至是电子产品 。 艾媒咨询的预测显示 , 2025年 , 即时零售的行业规模约为1.2万亿 , 社零的渗透率约为7.8% , 年复合增长率为56% 。
随着即时零售在各个品类的不断渗透 , 年轻人也将获得更快、更高质量的购物体验 。 算着日子等待快递的到来 , 曾经是这代年轻人关于网购的集体记忆 , 未来 , 年轻人关于等待的记忆 , 或许不再是日期 , 而是钟表 。 而这些需求 , 也将持续作用于附近的实体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