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院士:一次拔掉10颗牙只愿为国赴险,徒步穿越极地挖回唯一“宝藏”( 四 )


“欧洲南极冰芯钻探项目”科考小组 , 1995年就开始在南极冰盖冰穹C钻取冰芯 , 所获冰芯可以重现80万年来南极洲温度变化和大气组成成分变化 , 为气候变化科学作出贡献 。
我国科学家在冰芯钻探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2006年3月25日 , 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凯旋 。 此次考察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上 , 成功钻取了长达135米的冰芯 。
另外 , 我想强调的是 , 冰冻圈科学不仅研究自然属性 , 也非常关注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关系 , 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 。
解放周末:目前我国境内的冰冻圈大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秦大河:我国冰冻圈分布广泛 , 不仅有重要的气候效应 , 还是干旱区和绿洲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干旱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水源 , 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 。 中国冰冻圈还是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区域 , 直接滋润着流域内27亿人口 。
我们刚刚完成了《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过程及其综合区划研究》这一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 。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 我们重点研究了中国冰冻圈过程与水资源、生态、人文服务功能及其冻土积雪工程服役性之间的机理及其未来演变趋势 , 建立冰冻圈服务功能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其综合服务功能评估体系 , 希望占领冰冻圈科学理论的国际制高点 , 制订中国冰冻圈综合服务功能区划方案 , 最终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决策服务 。
今年我75岁了 , 还在为12岁时的梦想努力着 。 衷心欢迎更多青年加入队伍 , 我们一起奋斗
解放周末:2013年 , 您获得环境领域全球最高奖项“沃尔沃环境奖” 。 作为第一位获奖的中国人 , 当时感受如何?
秦大河:我还记得自己当时的获奖感言——科学研究使我有机会踏上南极冰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冰川 , 资源环境和气象工作使我关注保护气候、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 能够获奖 , 深感荣幸 。 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神圣而艰苦的工作 , 单枪匹马难以取胜 , 长期团结合作是成功之路 , 这一事业需要一批志同道合者长期共同奋斗 。
解放周末:回溯您的工作经历 , 您不仅曾经是科考队队员、研究员 , 在高校任教任职 , 还曾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 , 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 。 多重身份给您带来怎样的体悟?
秦大河:我想 , 这些身份是相辅相成的 。 决策离不开科学依据和专业素养 , 也加深了我对科学的渴望 。 而在研究生导师这一岗位 , 也让我有更多机会与青年研究者接触 , 与他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 。
解放周末:北京冬奥会前 , 您组织团队在北京、张家口进行雪场雪质和气象观测 。 据说其中就有许多年轻的参与者?
秦大河:是的 , 由于天然雪的雪量、雪质难以控制 , 滑雪赛道不得不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来搭建 。 知道要举办冬奥会后 , 我就在想 , 大陆性季风气候背景下的北京可能缺雪 , 必须提前准备人工造雪 。 我们组织了一批青年科学家 , 在雪场开展雪质观测研究 , 按照国际奥委会标准 , 成功建设了户外滑雪赛道;同时进行人工造雪和储雪实验 , 保证了赛事顺利进行 , 实现北京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 为此 , 我们的年轻人冬天扎根河北、东北 , 夏天上青藏高原 , 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 虽然相关数据不能写进论文发表 , 有点遗憾 , 但他们已经把论文写在了冬奥会的冰雪赛道上 , 我非常钦佩 。
解放周末:不久前 , 您还寄语青年同行 , 地理研究中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 为何特别强调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