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消息|高光,果然很不一样( 二 )


在信息科技时代里 , 我们需要中国技术力量 。
从1995年到美国留学正式接触开源 , 到如今 , 崔宝秋在他热爱的开源事业里已经坚持了26年——


在美国求学期间 , 崔宝秋便深受开源运动的感召 , 他是Linux的狂热爱好者;
博士毕业后 , 他在IBM做高级工程师 , 负责DB2数据库优化和内核等核心模块的研发;
2006年加入雅虎时 , 正逢Hadoop成立 , 后者和崔宝秋所在的搜索引擎团队合作紧密 , 使得他在对开源的利用上更加如鱼得水;
加入LinkedIn后 , 崔宝秋又参与开源了分布式实时搜索系统SenseiDB 。
从开源的爱好者、管理者到推动者 , 可以说 , “开源”一直是崔宝秋技术生涯的关键词 。
2012年6月 , 崔宝秋辞去了美国的工作 , 受老同学雷军的邀请 , 回国加入小米 。 他不但基于开源软件亲自搭建了小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学习平台 , 并且还在2014年组织成立了小米开源技术委员会 。
“在我心目中 , 开源是个理念 , 开源是个运动 , 开源是个信仰 , 开源是个平台 , 开源是个模式” , 对于开源事业 , 崔宝秋像一名传教士一样 , 在不同场合里 , 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传播他的理想——
将中国的开源力量 , 进一步推向全球 , 让开源没有国界 。
(二)求贤若渴
2019年10月 , 国际人工智能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语音识别技术大神级人物、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语音识别开源工具Kaldi之父Daniel Povey , 在个人推特上宣布 , 他年底将来中国工作 。
世界顶级计算机科学家要来中国工作 ,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信号 。
当时向Daniel抛出橄榄枝的 , 包括了Facebook在内的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以及多所国际名校 , 而Daniel最终选择了加入小米 。 事后圈内人才知道 , 这件事背后的主要推动者就是崔宝秋 。
后来流传了一些关于此次“求贤”过程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 , 历时两个多月 , “四顾茅庐” 。
对于坊间的传说不必深究 。 等到这位世界顶级计算机大佬来到北京工作 , 偶尔公开出现的时候 , 外界才发现 , 这个外表朴素、言语不多甚至有点木讷的英国人 , 几乎和崔宝秋一样 , 是一个痴迷在开源世界里的自由软件信徒 。

这也印证了坊间的另一个传说——在众多条件中 , 崔宝秋主导和坚持的开源战略 , 是为小米赢得 Daniel 的重要砝码之一 。
其实 , 不仅在引入Denial这种国际技术大牛上 , 崔宝秋求贤若渴 , 在对年轻一代技术人才的培养上 , 作为前辈 , 崔宝秋也展示出无限热情 。
自武汉大学毕业离开已近30年 , 从2012年归国后 , 崔宝秋经常回母校与当年的老师、老同学交流学习 。
回到校园是崔宝秋最放松的时刻 。 1987年 , 18岁的崔宝秋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 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 , “宿舍——教室——机房”三点一线的生活是他最快乐的回忆 。

现在 , 崔宝秋回母校主要是代表企业 , 推动小米集团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技术合作项目 , 而这些合作 , 大部分是针对年轻人才的培养 。 每次校园宣讲 , 面对一张张满是求知欲的青涩面庞 , 崔宝秋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 。

这样的工作 , 年复一年 , 从未间断 。
(三)坚持的背后
出人意料 , 没有上过热搜的崔宝秋 , 出现在了一档正在优酷热播的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2》中 。

这部纪录片旨在挖掘和呈现当今世界各个职业领域中杰出的中青年华人代表 , 通过他们 , 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