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帮”组队创业,要打破芯片能效天花板,对话苹芯科技CEO( 六 )


杨越很清楚 , 等需求到眼前再行动 , 会很被动 。 尤其是创企 , 必须主动创造需求 , 将技术带来的直观价值送到客户面前 。 AI芯片公司得先贴上一个“能落地”的标签 , 让第一家、第二家客户用起来 , 第三家到第一百家客户才会接踵而至 。
“我们根本逻辑是想去解决一些能够拓展认知边界的问题 , 这样才叫人工智能 。 ”杨越说 , 很多人希望AI将人类能完成的事情做到更好 , 但这不是AI真正的意义所在 。 “我们的想法是 , 让AI去完成人完成不了的事情 , 或者说是很难去完成的事情 , 换句话说 , 它应该去做雪中送炭的事 , 而不应该去做锦上添花的事 。 ”
据他判断 , AI的杀手级应用还在探索过程中 , 市场有巨大的开拓空间 , 目前AI芯片市场仍然处于爆发前的势态 。 但他相信很快将有一两家AI芯片公司 , 在非消费电子类行业里打开一个市场 。
今年上半年 , 半导体行业普遍面临的资本缩圈问题 , 但杨越发现 , 也许是得益于技术先进性 , 这一趋势对存算一体芯片企业的融资进程和估值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 不过他也观察到 , 技术先进性已经不是资本唯一的考量标准 , 现在投资正慢慢回归理性 , 投资机构要看落地方向、财务预期 , 以及一些芯片创业的经典逻辑 。
看向未来 , 存算一体AI芯片要走向大规模商业落地 , 他认为关键在于解决市场需求问题 。 回顾当年美国半导体的兴起 , 科学及产业政策的驱动起到很大助力 , 仅靠补贴、优惠等策略 , 不足以解决实际需求问题 , 要带动上游芯片产业的发展 , 必须鼓励下游的企业使用新的技术产品 。
在杨越看来 , 现阶段存算一体AI芯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变量 , 是政策层面如何帮助芯片公司实现收入的从负转正 , 即构建正确的商业营收模型 , 帮助半导体公司生存下来 。
至于技术难题 , 那终将会被克服 。
结语:站着走出去 , 才是胜利时间过得很快 , 苹芯科技转眼已创办18个月了 。
芯片架构创新的必要性 , 正随着摩尔定律放缓而愈发凸显 。 当制程工艺演进逐渐逼近物理极限 , 后摩尔时代的芯片优化路径 , 需要借助先进制程、先进封装与架构创新的组合拳 。
不同时代对计算的要求不同 。 某种程度上 , 杨越希望苹芯能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Arm」 。
就如当年Arm解决了移动端的芯片需求 , 现在 , 苹芯团队也看到了类似Arm当年的机会——当一个硬件设计和创新 , 能实现更可靠、更稳定的AI计算 , 能做到多、快、好、省 , 那么终端智能将变得无处不在 。
在充满变动的时代背景下 , 苹芯团队对很多事情也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 , 为此储备粮草 , 控制好现金流 , 专注提升核心竞争力 , 持续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 以期走得更加长远 。
【|“清华帮”组队创业,要打破芯片能效天花板,对话苹芯科技CEO】进门虽已属不易 , 能站着走出去 , 才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