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会如何发展?纳米片器件发话了……( 二 )


FinFET无法向3纳米节点推进 。 十多年前 , 我们三人和其他人一样 , 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预见到了这一点 。
尽管FinFET性能优越 , 但它自身也存在着问题 。 首先 , 它引入了一个原“平面”晶体管没有的设计缺陷 。 要认清这个问题 , 必须了解到 , 在晶体管的速度、功耗、制造复杂性和成本之间需要相互权衡 。 这种权衡与沟道宽度有很大关系 , 沟道宽度在器件设计领域称为Weff 。 宽度增大意味着可以驱动更多的电流 , 更快地开关晶体管 , 但这也会导致制造过程更复杂、成本更高 。
在平面器件中 , 可以通过调整沟道的几何形状来进行平衡 , 但是FinFET鳍的灵活性欠佳 。 连接晶体管形成电路的金属互连线成层地排布在晶体管之上 。 正因如此 , 在不干扰互连层的情况下 , 晶体管鳍的高度(相当于平面设计中的宽度)不能发生太大变化 。 如今 , 芯片设计师通过制造具有多个鳍的单个晶体管来解决这一问题 。
FinFET的另一个短板是 , 它的栅极仅三面环绕矩形硅鳍 , 使得底部与硅体相连 , 因而泄漏电流可以在晶体管关闭时流动 。 许多研究人员推断 , 要实现对沟道区域的终极控制 , 栅极需要完全将其环绕 。
摩尔定律会如何发展?纳米片器件发话了……
文章图片
至少在1990年 , 研究人员就已经得出这一合乎逻辑的结论 。 当年 , 研究人员报道了首个栅极完全环绕沟道区域的硅器件 。 从那时起 , 便有一代研究人员致力于环绕式栅极 。 到2003年 , 研究人员试图最大程度地减少泄漏 , 将沟道区域变成一条狭窄的纳米线 。 纳米线连接着源极和漏极 , 并被栅极四面环绕 。
那么 , 为何环绕式纳米线无法构成最新晶体管的基础?同样 , 还是沟道宽度的问题 。 电子几乎无法从细导线逃逸 , 因此当晶体管应当关闭时 , 它就会关闭 , 但当晶体管打开时 , 它也无法为电子提供流动空间 , 会限制电流 , 降低开关速度 。
将纳米线堆叠在一起 , 使宽度增加 , 可以获得更多Weff以及电流 。 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在2004年推出了这种结构 , 称为多桥沟道FET 。 不过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首先 , 像FinFET的鳍一样 , 堆叠不能太高 , 否则会干扰互连层 。 另一方面 , 每增加一条纳米线就会扩大器件的电容 , 减慢晶体管的开关速度 。 最后 , 由于制造极细纳米线颇为复杂 , 它们的边缘往往很粗糙 。 表面粗糙会阻碍电荷载流子的速度 。
2006年 , 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室(CEA-Leti) , 与我们中的一员(本文作者Ernst)合作共事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更好的想法 。 他们没有通过堆叠纳米线来连接源极和漏极 , 而是堆叠薄硅片 。 他们的想法是 , 在更小的晶体管中增加沟道宽度 , 同时严格控制泄漏电流 , 从而提供性能更优、功耗更低的器件 。 在我们另一个成员(Khare)的指导下 , 2017年 , IBM研究院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概念 , 表明由堆叠纳米片制成的晶体管实际上能比占相同芯片面积的FinFET提供更多的电力 。
纳米片设计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它恢复了过渡到FinFET时失去的灵活性 。 纳米片可以加宽来增加电流 , 也可以缩窄来降低功耗 。 IBM研究院已将它们分成3个堆栈 , 尺寸从8纳米到50纳米不等 。
如何制造纳米片晶体管?考虑到多数半导体制造工艺都是从硅的顶部直接切割 , 或者从暴露的表面直接填充的 , 这似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 纳米片需要去除其他材料层之间的材料 , 并用金属和电介质填充这些间隙 。
主要诀窍在于构造所谓的超晶格 , 这是一种由硅和锗硅两种材料组成的周期性层状晶体 。 研究人员已经制造了19层超晶格 , 但鉴于相关机械应力和电容 , 使用如此多层晶格有失明智 。 在选择适当的层数后 , 我们使用了一种化学物质 , 能够选择性地蚀刻锗硅 , 但对硅不做处理 , 只留硅纳米片连接源极和漏极 。 实际上这并不是什么新想法;20年前 , 法国电信和意法半导体公司的工程师在实验性的“空洞层上的硅”(silicon-on-nothing)晶体管中就使用了这种技术 , 在晶体管沟道区域下方掩埋了一层空气来力图限制短沟道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