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失守元宇宙

手机厂商失守元宇宙
文章图片
撰文|文烨豪
编辑|吴先之
没有人能否认 , 元宇宙是过去一年鲜有的风口 。
作为接棒新消费、人工智能等热门赛道的新产业 , 颇具想象空间的元宇宙无疑已成为了各路人马争夺的金矿 。
而纵观整个矿区 , 亦不断发生着变化 , 既有抱以不同目的的新人不断加入 , 亦有不断进化的传统玩家 。 这其中 , 手机厂商的故事值得一谈 。
如果将VR硬件作为参考标准 , 那作为最早跟风VR的一批玩家 , 手机厂商其实早已站在了元宇宙的前沿 。 只可惜随着潮流冷却 , 玩家逃离 , 一切已成为历史 。
一晃多年过去 , 在元宇宙的带动下 , 小米、vivo等厂商均流露出再战VR的意味 。 只是 , 凡事都要讲求时机 , 很多事情做早了不行 , 做晚了也不行 , 而当下重回VR的手机厂商们 , 能否改写过去的失败结局?
势在必得的手机玩家
寒冬之下 , 无论是远处的元宇宙 , 还是近处的VR硬件 , 对于现阶段的手机厂商而言均属“救命稻草”般的存在 。
众所周知 , 当下消费电子正值困顿期 , 手机市场更是早已步入存量 , 用户换机意愿年年降低 。 在此背景下 , 微创新已不再是出口 , 消费电子市场需要一剂猛药 , 即向市场兜售下一个刚需 , 推动下一轮硬件革命才能破局 。
手机厂商失守元宇宙
文章图片
而相较于各类服务于单一场景的智能设备 , VR/AR硬件兼顾功能与娱乐 , 应用场景更多元 , 自然能更好地贴合大众市场 , 集聚大量需求 。 以游戏产业所强调的代入感为例 , 即便厂商如何刻画游戏场景 , 置入大量高模 , 第一人称视角仍由鼠标、手柄控制 , 相比之下 , VR仅凭硬件特性便可实现降维打击 。 不失为行业期盼已久的“革命级赛道” 。
其次 , VR/AR亦是对手机厂商硬件生态的补齐 。 当下的手机行业 , 几乎已没有玩家选择抱住手机大树不放 , 即便是方才崛起的荣耀 , 亦已将精力投入全场景智能硬件 。
而翻看众玩家的硬件矩阵 , 多围绕着笔记本、智能手表、耳机、电视等产品展开 , 生态更牢固的玩家可能会涉及智能家居乃至造车 。 由此不难看出 , 硬件矩阵的覆盖面 , 很可能是这场生态战役其中一个决胜点 。
因此 , VR/AR设备不仅是手机厂商切入元宇宙的“船票” , 亦是各厂商进行构建的硬件生态能否全然覆盖场景的一块重要拼图 。 在此背景下 , 推出一款面向新兴场景的标志性VR/AR产品十分必要 。
面对这场战役 , 手机厂商们显然势在必得 , 毕竟其具备切入元宇宙硬件入口的先天优势 。 2016年-2019年 , 元宇宙仍停留在《雪崩》中的概念之际 , 小米、vivo、华为等玩家便均已发布各自VR硬件 , 试图抓住可能的风口 。
虽说当时推出的产品多以尝鲜版为主 , 硬件参数早已落后于时代 , 无法在当下的硬件生态中起到协同作用 , 但这并不影响手机厂商对供应链的把控 。 毕竟现阶段手机厂商们合作已久的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老牌供应链企业正接连步入VR/AR赛道 , 手机厂商无需再耗费时间成本重修供应链关系 。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不尽然 , 因为在既往硬件优势背后 , 手机厂商们存在着一块难以填补的疮疤 。
难以修补的心病
手机厂商们曾爆发过一阵VR潮 , 可没有任何一个厂商的VR产品保持着常态化更新 , 均被打入冷宫 。 表面上看 , 过去手机厂商的败局是VR风口告破所致 , 但本质原因在于 , 手机厂商缺乏支撑一款VR设备的内容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