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ACL论文分享会干货回顾,下一场NeurIPS,12月见
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热 , AAAI、NeurIPS、CVPR等顶级学术会议的影响力也愈来越大 , 每年接收论文、参会人数的数量连创新高 。 但受疫情影响 , 近两年国外举办的学术会议都转为了线上 , 无法满足学者们现场交流的需求 。
ACL作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自然语言处理顶级会议 ,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华人学者投稿、参会 。 今年的ACL大会已是第59届 ,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宗成庆老师担任了今年的ACL-IJCNLP主席 , 程序主席包括华盛顿大学的夏飞教授(FeiXia)和香港理工大学的李文捷(WenjieLi)教授以及罗马大学的RobertoNavigli 。
在8月初的线上ACL大会之前 , 7月31日 , 机器之心在北京举办了「ACL2021论文分享会」 。 本次分享会设置了Keynote、论文分享、Poster、圆桌论坛与荣耀现场招聘环节 , 就业内关注的Transformer、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热门主题邀请顶级专家、论文作者与现场参会观众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 。
文章图片
活动邀请到了今年的ACL-IJCNLP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宗成庆来到现场 , 介绍了本届ACL论文数据的有关信息 , 包括热门研究主题、中国学者的论文数据等 。
文章图片
宗成庆在致辞中介绍 , 从论文数量上看 , 今年ACL共有3350篇投稿 , 包括2327篇长论文和1023篇短论文 , 这个数据相比去年(3429篇)略有减少;从论文方向上看 , 机器学习、翻译、信息提取、语言交互系统等方向是人们探索的主流 。 近年来 , 中国在NLP领域从追赶者逐渐成为国际舞台的主力军 , 在本届ACL中 , 共有1239篇论文投稿来自中国大陆 , 其中251篇被接收 , 接收率为20.3% 。 对比曾在北京举办的ACL2015 , 变化显著:那时中国的论文投稿数量还不及美国 , 整个大会也只有318篇接收论文 。
在上午的Keynote环节 , 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总监李航分享了主题为《探索对话技术的未来》的相关内容 。
文章图片
当前 , 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 搜索、推荐已经成为访问信息的主要手段 。 自然语言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然语言理解 , 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 。 而自然语言对话 , 包括语音对话和文字对话 ,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访问方式 , 也开始崭露头角 。 关于未来的对话系统 , 李航做出了三个趋势判断:
从通用领域到垂直领域(domain-specific);从文本内容到多模态内容(multi-modal);从深度学习到神经符号处理(neural-symbolic) 。其中 , 神经符号处理可以应用于对话状态跟踪和自然语言理解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方向 。 但上述方向转换仍然面临着多项挑战 。 首先是发展成本非常高;其次 , 神经符号处理和多模态信息处理两个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推进 。
以神经符号处理为例 , 脑科学对这一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 人脑相当于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 , 分为很多个子系统 。 李航介绍说 , 我们可以假设计算机也拥有此类神经符号处理体系架构 , 该架构分为系统1与系统2:系统1进行神经处理 , 访问神经表示;系统2进行符号处理 , 访问符号表示 。
序列到序列(Sequence-to-Sequence)模型可以用来进行输入和符号表示之间的转换 。 此外 , 神经表示的世界和符号表示的世界是可以通过指针产生一定的交互 。 在演讲的后半部分 , 李航也介绍了一些该思路下的最新研究 。
下午Keynote环节的嘉宾是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语音语义首席科学家刘群 , 他的分享主题为《高效NLP建模与训练》 。
- DeepMind首席科学家:比起机器智能,我更担心人类智能造成的灾难
- 白白胖胖头顶起雾走走停停安全无误在哈尔滨站候车厅内一边消毒一边在室内移动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火车站里的机器人服务,是什么体验?
- 机器人|售价10万的日本“妻子”机器人,除了生娃啥都能做?太天真了
- 人类的工作会被AI取代吗?如果机器能够深度学习|为什么说AI能作巴赫的曲,却写不出村上春树的小说?
- 王中林|华为全球专利榜第四;京东海外开设机器人零售实体店;Oculus遭反垄断调查|科技周报
- 大数据|人工智能步入千家万户,智能机器人的前景怎么样?
- 机器人|中国机器人“独角兽”,抢下国内90%份额,优势还在持续扩大!
- 机器人|老销售是怎么选电销机器人的?如何避坑?这些点需要注意
- 机器人|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人类一身“毛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 产品经理|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人类一身“毛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