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 童年游戏大回潮( 二 )


“疫情封校后的一天 , 学长把一个漂亮的大沙包带到了实验室 , 说‘大家一块儿玩’!我们玩的这个叫‘躲避球’ , 规则跟小时候玩的一模一样 , 大家站在中间 , 两边再各站一个人往中间丢沙包 , 砸到谁 , 谁就下场 。 ”何洲辉说 , 后来每周六晚的扔沙包局他都如约而至……
变化
难度上了几个台阶
过程中更突出技巧性
采访过程中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杨凡和赵雨她们可以说是游戏“老手” , 扔沙包、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贴膏药 , 她们几乎样样都玩过 。
“一般是十五六个人一起玩 , 大家围成一圈 。 像丢手绢 , 围成的圈子太小不利于逃跑 , 而围成的圈子过大则不好抓人 。 ”在杨凡看来 , 虽然游戏规则与儿时大差不差 , 但难度却上了几个台阶 。
“后来 , 我们就改成被追的人只能在圈外跑 , 抓人的人可以从圈里面穿插 , 跑直线 , 这样玩起来不仅效率高 , 而且刺激 , 比较考验被追的人的走位 。 ”
稍加修改的游戏规则无疑让这场“追逐”变得格外刺激 , 值得一提的是 , 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差异更是为游戏增添了一番趣味 。
杨凡还发现 , 比起小时候的“纯抓” , 长大后再玩童年游戏时则更突出技巧性 , 过程中 , 个人的特质也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 比如 , 有的男生移动速度快 , 走位能力强 , 他们会思考一些能快速把对方抓住的技巧或策略 , 甚至有一些“坏坏”的男生 , 他们会逗一下女生 , 和女生多周旋几个回合 。
相比之下 , 女生则更为敏捷和轻盈 , 她们甚至可以预判 , 然后快速躲避被抓 。
解压
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夜晚 , 如果仔细观察 , 就会注意到在人大操场远处 , 隐约有一个小摊位支起 , 不时有同学上前停留 。 “我有夜跑的习惯 , 上次跑了十公里 , 拿着跑步记录 , 去成功兑换了一个沙包和一个毽子 。 ”杨凡说 。
原来 , 是学校体育部组织的活动 , 同学们每跑三公里 , 就能免费领一个沙包或者是毽子 。 显然 , 从学校总体氛围和推广程度上来看 , 这场童年游戏回归潮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
在杨凡看来 , 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 , 封校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 , 而老师们也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学生们的压力 , 这样也利于学校的管理 。
这场童年游戏回归潮大概持续了一个月 , 现在 , 由于放暑假 , 同学们已陆续离校 , 夜晚的校园也慢慢重回平静 。 最近几天 , 杨凡她们发现 , 学校群里偶尔还是会弹出一个对话:求凑局 , 而大家关于游戏的讨论也持续着 , 人已下场 , 热情依旧 。
“有的时候我走在路上 , 看到一个人觉得好眼熟 , 突然就会想起来 , 原来 , 这个人昨天刚被我‘抓’过 。 如果我们两个人对上眼了 , 也会打个招呼 。 ”
杨凡说 , 与童年时跟自己熟悉的小伙伴玩游戏有所不同 , 这回 , 由于玩伴是“凑”出来的 , 玩之前 , 大家相互之间基本都不认识 。
但即便如此 , 玩不来或尬场的情况也鲜少发生 , 因为每一类人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社恐”来说 , 大家不会太关心你是谁 , 对于“社牛”来说 , 这又是一个能够迅速占领社交场的绝佳机会 。
“平时 , 大家都是单个的个体 , 这样聚到一起玩游戏其实是一种非常棒的社交体验 , 可以拓宽有效社交空间 , 一改往日‘你我面面相对 , 你却在玩手机’的尴尬局面 , 特别是对于那种有需求的单身朋友 , 游戏还会带来某种强大的附加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