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宇宙另一半”消失还是隐匿? 反物质恒星或是破解谜题的关键


反物质|“宇宙另一半”消失还是隐匿? 反物质恒星或是破解谜题的关键
文章插图

视觉中国供图
反物质和正物质的质量和电荷数是一样的 , 但电荷的符号不一样 , 是相反的 。 通常 , 原子核带正电 , 电子带负电 。 反物质则是正常物质的镜像 , 它们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
李祖豪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多年来 , 科学家渴望能够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蛛丝马迹 。 近日 , 据媒体报道 , 根据国际空间站上携带的阿尔法磁谱仪粒子探测器收集到的数据 , 科学家推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可能比我们认为的要更多 。 此前 , 就有一些科学家认为 , 反物质可能以反物质恒星的形式存在于宇宙之中 。
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和物质是彼此的镜像吗?反物质恒星真的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 , 采访人员采访了相关专家 。
反物质从科幻走向现实
科学作家戈登·弗雷泽在《反物质:世界的终极镜像》一书中写道:反物质对星际迷航中‘企业号’的运行是决定性的 , 要是没有反物质 , 就没有星际迷航 。 此言不虚 , 在电影《星际迷航》中 , 反物质是星际旅行的基础 , 企业号飞船正是以正反物质湮灭产生的强大能量作为推力 , 实现超光速飞行 。
而在小说家丹·布朗的小说《天使与魔鬼》中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反物质 , 仅需0.25克的反物质就足以在顷刻间毁掉梵蒂冈 。
反物质不仅存在于电影情节和文学创作中 , 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祖豪认为 , 要认识反物质 , 便绕不开这几个名字:
1928年 , 反物质之父保罗·狄拉克写下了一个用来描述电子的方程 , 这个方程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狄拉克方程 , 它使年仅26岁的狄拉克在科学界一举成名 。 狄拉克方程在理论上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一个电子必须有一个等量但带着相反电荷的对应粒子 。 狄拉克将这些新粒子称为反粒子 。
1929—1930年 , 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实验中观测到了反电子存在的痕迹 , 其论文为研究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提供了证据 , 在反物质的研究中 , 留下了中国科学家的足迹 。
让反粒子从理论走进现实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 。 1932年 , 安德森宣布在宇宙线中发现了反电子 , 证实了反粒子的存在 。 1936年 , 年仅31岁的安德森凭借这一发现和科学家赫斯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55年 , 张伯伦和塞格雷等科学家利用高能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成功捕捉到了反质子 , 二人在1959年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随后 , 科学家们陆续制造出了反中子和反氘核等反粒子 。
1995年 ,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奥尔勒特带领团队进行了第三次制造反物质原子的实验 , 在为期3周的反质子与氙原子的碰撞实验中 , 一共产生了9个反氢原子 , 其平均存活时间为一亿分之四秒 , 以接近光速行驶了十几米 , 然后就与正物质发生湮灭 。 这意味着 , 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批反物质原子——反氢原子 。
实验室成功制造出了反物质 。 那么 , 宇宙中的反物质栖身何处呢?
1997年 , 美国天文学家宣布 , 他们利用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 , 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银心反物质喷泉) 。 后来的研究显示 , 银河系中心确有大量不明来源的反物质 , 但并非以喷泉的形式存在 。
2011年 , 阿尔法磁谱仪粒子探测器升空 。 目前科学家已通过这一设备观测到反氦四候选事例 。 反氦四是反氦原子核 , 被认为不太可能由宇宙线碰撞产生 。 李祖豪解释道 , 所以 , 如果能证实宇宙线中存在反氦四原子核 , 将是反物质天体存在的有力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