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2017年 , 当国内共享单车市场战至正酣之际 , 大洋彼岸 , 美国各大城市开始出现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以及共享自行车的身影 , 任何人只需要打开手机 , 扫描车把上的二维码即可解锁出发 。
这一年 , 华人鲍周佳、孙维耀在硅谷「照猫画虎」创办了LimeBike(后改名Lime) , 提供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的共享服务 , 不到一年时间便获得超3亿美元融资 , 估值达到11亿美元 , 并快速将业务延伸到加州、佛罗里达、华盛顿……
差不多同一时间 , 由Lyft和Uber前高管TravisVanderZanden创立的Bird也将自家的共享电动滑板车搬到了城市街头 , 并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4轮融资 , 总金额超4亿美元 , 不仅成为当时最快到达1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 , 更在2018年6月达到了20亿美元的惊人估值 。
这是硅谷曾经的疯狂故事 , 在对共享出行未来的憧憬中 , 具有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电动滑板车、两轮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成为投资人们的心头好 。
过去5年时间 , 投资者向欧美「微出行」公司共投资超过50亿美元——这是海外共享电动车曾经的黄金时代 。
每周 , 以Lime、Bird等品牌为代表的共享电动滑板车品牌 , 都会新增数千辆电动滑板车 , 并疯狂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推广 。
Lime、Bird、Spin、Link、Lyft......这些名字与他们的电动滑板车 , 不但占领了街道中的突出位置 , 也占领了各大投资机构的头版位置 。 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之后 , 这些曾经的独角兽却不得不面对惨烈的市场洗礼 。
曾经估值23亿美元的Bird通过SPAC合并上市 , 如今股价不到50美分 , 估值仅为1.35亿美金 , 呈现一二级市场倒挂情况;而号称全球最大共享电动滑板车运营商的Lime , 估值一度达到24亿美元 , 但在之后的融资中估值不断缩水 , 跌落到5.1亿美元 , 缩水79% , 曾宣布将在2022年上市的消息之后 , 如今也谨慎地选择了继续等待 。
很显然 , 曾经性感和诱人的共享出行故事变得不再那么讨喜 , 当初投资人和媒体有多热情 , 现如今就有多嫌弃 。
这一切背后 , 以电动滑板车为代表的「微出行」服务 , 在海外究竟遭遇了什么?
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文章图片
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Bird电动滑板车|Bird
「最后一公里」的性感故事
中国供应链+共享出行+海外资本市场 , 这是最初海外投资人对共享出行市场疯狂的重要原因 。
在国内曾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大战中 , 海外资本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 , 并寻找到了合适的标的 。
在美国 , 以Lime和Bird为代表的参与者们 , 找到了以无桩单车、电动单车以及电动滑板车为核心的「出行三件套」 ,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短途出行需求 , 这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
Lime创始人孙维耀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电动滑板车的周转率很高 , 常常在它『触地』之前 , 就有人预约使用了 。 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 , 滑板车的使用率高;而长距离出行时 , 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电动车;城市中喜欢运动的人群 , 则更愿意使用共享单车 。 」
「在成本回收方面 , 电动产品更有优势 。 因为用户更有意愿多付费以享受更好的产品体验 , 但产品的成本也较高 , 比如需要更换电池或充电 。 」
在独角兽们构想的蓝图中 , 占据C位核心的实际上是电动滑板车 , 不仅因为其占地面积小 , 速度快 , 操控方便 , 也因其包含科技和环保属性带来的附加价值 。
数据显示 , 美国90后持有驾照的比例从80年代的91% , 已经降低到2014年的77% 。 大量无车人士的存在 , 再加上共享电动滑板车所推崇的低碳模式 , 也顺应了新千年以来环保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