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广网近年来|预制菜推动餐饮产业进入发展 “快车道”( 二 )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Z世代的崛起 , 消费者对方便快捷预制菜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 加上疫情影响和“懒宅经济”兴起 , 预制菜进入发展快车道 。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2445亿元 , B端市场为1956亿元 , C端市场489亿 , 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2021年为3459亿元 , 预计2022年将超过4000亿 。
在B端市场 , 随着餐饮业标准化、连锁化的发展 , 品质稳定、出餐效率高的预制菜 , 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餐企的追捧 。
对于预制菜的崛起 , 聚慧餐调创始人苟中军从工业层面视角进行了解读 。 他强调 , 目前的消费是基于场景化的多元消费 , 消费需求的升级助推了供应链的升级 , 而供应链的升级是预制菜快速发展的关键 。
“预制菜的发展 , 实际是食品加工行业的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 然后再推动餐饮的工业革命 。 ”
张雅青表示 , 旺顺阁在疫情的倒逼下也布局了预制菜 , 今年7月份刚开始销售便达到200多万销售额 , “8月销售额有望达到400万 。 ”
她呼吁有品牌的、有特色的餐饮企业 , 把主打产品做成预制菜供应C端市场 。 在她看来 , 这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
随着预制菜的热度一路走高 , 资本也在加速入场 。 红餐大数据显示 , 2021年至2022年预制菜领域共计发生40余起融资事件 , 还诞生了赛道首个上市公司味知香 。
对此 , 优势资本管理合伙人&《商界评论》首席经济学家郑翔洲指出 , 资本对预制菜的关注主要在B端而非C端 , “C端的预制菜由餐饮企业来做会有更好的效果 , 因为餐企有更多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渠道 。 ”
在预制菜企业业务布局方面 , 孙继勇的看法与郑翔洲相似 , 他强调预制菜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向好是毋庸置疑的 , 但B端和C端两个场景的机遇或有所区别 。 “预制菜C端竞争的背后是品牌、渠道、资本和流量的竞争 , 因此预制菜企业在C端布局要慎重 , 但未来B端的预制菜市场是有大机会的 。 ”
从预制菜市场现状来看 , 孙继勇和郑翔洲的观点确实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 , 中国预制菜企业ToB和ToC的市场占比约为8:2 。 究其原因 , 预制菜B端市场布局较早 , 仍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 , 而C端市场尚处于起步期 。
头部餐企发力全产业链 , 餐饮产业生态化成趋势
近年来 , 不少餐饮上下游企业调整专注于单一领域的发展思路 , 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 餐饮产业生态化趋势初显 , 独角兽型的生态型的集团开始出现 。
头部餐企不仅布局多个子品牌 , 还开始往产业链上下游探索 。 例如 , 海底捞、正新集团等以设立子公司、合资公司的模式 , 布局供应链、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管理、餐饮科技等产业领域;喜茶、奈雪的茶、九毛九等则通过创立子品牌、并购、投资等方式 , 涉足多个餐饮业态 。
对于近年来餐饮产业生态化趋势 , 大咖们也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
“聚焦才能产生效益 , 协同才会创造更大的生态商业 。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餐饮 , 都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上下足功夫 , 不要老想着要做全产业链 。 因为今天拼的是效率、专业、资本、数字化 。 ”孙继勇说道 。
郑翔洲则表示 , 从资本的角度来说 , 餐企在做起来之前确实需要聚焦 , 但是要真正做大 , 做到全产业链 , 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才会更高 。 “全产业链 , 这是资本喜欢的一种模式 , 也许它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 但是它是最好的资本模式 。 ”
他以老乡鸡和乡村基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 老乡鸡采用的是全产业链模式 , 乡村基走的则是单纯的中式连锁快餐的商业模式 , 即直营连锁的标准化流程 。 “今年多家投资机构对老乡鸡估值近200亿元 , 这一数字冠绝其余可比较的同类型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