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三 )



智能手表好用了吗?

今天的手表 , 其续航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就像续航的难题一样 , 很多曾经我们以为手表做不到的事情 , 曾经的“命门” , 今天早已被出色地解决 。
比如独立自主的工作 。 十年前 , 我们会怀疑手表是否永远是手机的附庸 , 而在今天 , 出门跑步不必再拿手机 , 成了智能手表的经典场景之一 。 这个需求的实现 , 首先基于蜂窝网络功能的普及 , 前面我们说到苹果手表搭载的W2协处理器 , 主要就是为了蜂窝网络、手表独立工作服务 , 而安卓手表也早已拥有了eSIM卡、蓝牙耳机连接等能力 。
也比如易用性 。 经过多年探索 , 今天的手表也已经探索出适合腕上交互的操作方式:触屏、实体的旋钮或按键、语音输入等 , 都已经成了行业的准则 。 但想实现更好的体验 , 仍然有许多创新工作值得关注 。 在华为的智能手表上 , 就重新设计了一枚3D旋转表冠 , 试图让用户快速完成确认、退出、选择等复杂操作 , 而不需要遮挡触摸屏 。


还有更全面的功能和更精确的数据 。 腕上设备最难被替代的功能就是生命信息监控——最早的计步、睡眠 , 到今天智能手表在健康追求上的百花齐放 。 而在运动监控上 , 更自动、更精细、覆盖更多运动 , 是厂商们的共同目标 。 为此华米就曾经收购一家运动传感器公司Zepp , 增强其运动数据能力 。 在OPPO Watch 3系列上 , 跑步、健走等六种运动自动监测、跑步时特别配备的心率守护功能及时预警心率过高、特别定制网球算法等 , 也都是在运动领域的积极尝试 。
最后 , 还有智能手表的外观——在手表几百年的历史中 , “设计”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 。 厂商们都在追求外观、性能与功能的协调 , 苹果始终致力于“小方块”的开发;而华为、三星等厂商 , 则深耕圆形表盘的信息展示与交互 。 智能手表的新锐玩家 , 比如OPPO , 则处在确立自己设计语言的关键时期 。 OPPO Watch 3 Pro采用的“腕上生长”设计 , 成为率先采用曲面大屏的主流智能手表 , 强调更贴合、更自然 , 形成与现有智能手表的差异化设计 。

智能手表 , 到底还差什么?

可以说 , 智能手表是一类“旦用难回”的设备 。 但在今天 , 智能手表的渗透率仍显著不足 , 出货量仅仅只有手机的1/15 。
是智能手表产品就是“差一口气”吗?曾经的智能手表 , 可能的确在续航、性能与易用等方面存在问题 , 但伴随着近两年华为、苹果、OPPO、华米等品牌的努力 , 今天智能手表 , 已经在实用水平上解决了续航、易用、功能全面等曾经足以“致命”的品类缺陷 。
我们认为 , 今天智能手表的市场仍待爆发的阻力 , 将不再是软硬件的能力问题 , 而是消费者需求与生态的问题 。

先说消费者需求 。 智能手表的功能可能还不太能覆盖到每一个消费者 , 而作为下位替代产品的智能手环 , 其功能却在逐年增加 。


这就好像是智能手机诞生之初 , 与功能越来越完善的功能机之间的竞争 。 尽管直到竞争的尽头 , 功能机续航一个月 , 智能机一天一充 , 续航问题并没有阻碍历史的进程 。
追求渗透率增长的前提 , 仍然是智能手表的实用性 。
再说生态 。 智能手表作为手机生态的一部分 , 仍然可能存在 “玻璃天花板”——手机本身的市场占有率 。 它有两种不同的影响 , 一是即使一款智能手表再有硬伤 , 比如苹果表的一天一充 , 它也是苹果手机用户几乎唯一的选项;二则是国产手表即使做得很出色 , 但在手机存量的限制下 , 也不太可能成为其它品牌手机用户的选择 , 跨品牌服务于其他手机难于登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