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文章图片

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文章图片

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文章图片

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文章图片

网信办|国产智能手表为什么总“差一口气”?



第一台计算机ENIAC这种庞然巨物 , 当然是载入历史的人类之光 , 但将电脑做得更小、送入千家万户的IBM也是真正改写历史的一代名家 。 一代代工程师们把硅片、屏幕、按键 , 试图做得更小 , 再小一点 , 更小一点 。 如同磨得极细且压实紧密的咖啡粉 , 用9个大气压的开水浸透 , 萃取出一小杯仅仅铺过杯底的espresso浓缩咖啡般——人类也得到了一代代浓缩过头的“espresso电脑” , 今天在生活里最常见的小电脑 , 我们管它叫做“智能手表” 。
智能手表早已存在 。 在1985年 , 苹果刚刚推出划时代的麦金塔电脑不久 , Epson发布了第一款配备了处理器、缓存与屏幕 , 可以编程并运行特定程序的腕上计算机RC-20 。 这款手表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应用程序 , 比如日程管理、世界时钟 , 当然万能的开发者也可以将电脑上的应用放在手表上运行 , 甚至用手写笔在这块小屏幕上玩一个最简单的游戏 , 都可以 。
作为同时代的产品 , 计算机一炮而红 , 而智能手表则一路坎坷 , 在智能手表的历史中 , 写满了炫技、小众、不切实际的需求之类的关键词 。 其中的实验品 , 既有将Palm OS装在手腕上的Fossil Abacus , 也有三星和LG真的将安卓手机做小一点绑在手腕上的奇怪产品 。



直到21世纪 , 在Jawbone和Fitbit等公司的努力下 , 依靠智能手机生活的人们 , 终于理解了手腕上的这块“塑胶与电路” , 在除了看时间之外的功能意义——更及时的通知、准确多样的健康监控信息 , 手表成了人身上最常见的外置传感器 。
自上世纪80年代 , 直到今天 , 当年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今天年轻人的父母 , 智能手表才隐约取得了商业的成功 。 从诞生到实用 , 智能手表为何发展如此坎坷?其实我们想要的功能一直都很简单直接 , 在2013年的一篇针对三星Galaxy Gear智能手表的评论中 , 就有人提到了几个无比简单的典型需求:
电池能让我用三天吗?
有经典时尚的外形吗?
能独立自主工作别老靠手机吗?
足够简单吗?能让老人孩子众乐乐吗?
这些十年前的问题 , 放在今天仍然不显得过时 。 看似简单的需求 , 却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 这好像就成了智能手表的命门 。

非做不可的续航

在苹果手表连续七代都是“一天一充”的背景板下 , 对于国产厂商来说 , 续航是第一个差异化的命门 。 为了续航 , 国产手表搞出来过很多花样 。 最典型的是“省电模式” , 它在各个品牌中有着不同的名字 , 但大抵都是关闭主系统 , 仅保留通知、时间、运动追踪、睡眠监测等关键功能 , 把手表降级成运动手环 。 但我们既然选择一块全功能的手表 , 这种取巧的软件创新 , 更像是给用户的备用方案 , 它不可能成为智能手表的核心体验 。 如果想实现全功能的长续航 , 就要难得多了 。 电池不可以无限放大 , 手表的续航创新就进入了底层硬件的深水区:
低功耗的芯片 , 需要由最先进的制程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