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唯品会失去增长惯性( 二 )


这也意味着 , 唯品会原有生存空间 , 在综合类电商平台愈发精细化的运作下 , 不可避免地被挤占 。
另一个需要警惕的是 , 唯品会季度新客留存率的低下 。 活跃用户数、订单量等指标不仅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 也反映平台对用户的吸引力 , 用户数量与订单量的减少 , 意味着唯品会通过让利补贴、营销等手段吸引来的用户 , 粘性不强 , 没能给平台带来更高质量的收入增长 。
二、SVIP强依赖 , 战略犹疑难破圈
二季度 , 唯品会客单价提高了0.73%至217.93元 , 其SVIP(会员用户)是绝对的消费主力 。 据财报显示 , SVIP活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21% , 对线上净GMV贡献占比达38% 。
按理说 , SVIP作为拉动业绩增长的绝对力量 , 其展现出的稳定的购买力与复购率 , 应该享受到平台提供的超出普通用户的“专享服务” , 可是现实是 , 平台不但未给予SVIP客户更多优惠 , 甚至把这一高净值客群视为大数据杀熟的对象 。




黑猫投诉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上 , 不乏消费者对唯品会“杀熟”的声讨 , 去年 , 唯品会还曾多次因违反互联网反垄断相关法规被罚款登上热搜 , 原因包括先提价再打折、虚假促销、虚假宣传等问题 。



或许是增长压力太大 , 平台为留住用户 , 用力过度而使动作变形 , 但这些都不足以抹平唯品会在供应链侧的劣势 。
众所周知 , 唯品会主打品牌特卖 , 但直采特卖的商业模式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 , 并不意味着品牌会源源不断地给平台供货 , 而是需要买手去抢货 , 买断才能拿下有限的库存 。 换言之 , 一旦选品和采购环节出现纰漏 , 影响了供给侧的货源 , 用户的购物体验就会直线下滑 。
也因此 , 唯品会在全球各地配备了2000多名买手去精选实力品牌 , 尽力满足用户既要大牌 , 又要高性价比的购物体验 。
低价特卖 , 是唯品会多年构筑起的护城河 。 2018年 , 唯品会管理层还一再强调专注特卖 , 要保持常用SKU具有特色 。 2020年沈亚也曾表示 , 选货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 我们有信心通过精挑细选和个性定制 , 为用户提供具有极致性价比的品牌好货 , 尤其是在服饰穿戴这一核心品类上 。
不过 , 或许是为拉升企业想象空间 , 唯品会近两年又转变了专注特卖的战略 , 不断在核心生意之外进行各种尝试 , 如收购杉杉商业集团 , 铺设线下特卖店(杉杉集团其线下主营奥特莱斯) , 联合快手开展各种品牌营销活动 , 如直播、贴片广告、短剧植入等 , 试图在Z世代年轻用户中打响声量 。



30+的女性白领人群是唯品会的主力客群 , 无论是复购率还是用户粘性都更好 。 照理说 , 顺应主力客群的采购品类路线扩展 , 才是唯品会破圈的“捷径” , 但唯品会却偏偏选择“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 有一段时间 , 力推男装和潮流款 , 想要获取男性用户的增长 , 并寄希望于非穿戴类标品的拉动 。
今年5月Q1财报电话会上 , 董事长沈亚回应 , 拓展非穿戴类的目的在于提升用户ARPU , 增加用户消费频次 。 平台希望提升非穿戴类标品的比重 , 来应对消费者日常尤其是疫情期间的购物特点 。 截至22年一季度 , 非穿戴品类的GMV占比约30% , 未来希望比例有所提升 。
这是公司自21年上市至今首次在财报中提及非穿戴类标品 。 今年7月唯品会还上线了“3C数码超级品类日”活动 , 活动当天 , 数码品类整体销量较平日呈倍数增长 , 95后消费者订单增幅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