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Point编辑 | kino最近几周|“黄牛”要黄了,但这还远远不够!|调查( 二 )


之所以设定这样的比例 , 本意是充分考虑行业惯例及需求 , 允许将剩余的30%作为工作票或赞助商权益等进行处置 。 但“黄牛”却恰好瞄准了这无法实名的30% , “冠名商、赞助商 , 或者媒体或其他工作票 , 这些你很难要求对方提前给到准确人员信息录入系统 , 假如对方转手送给谁或干脆卖给黄牛 , 演出公司和票务公司根本管不了 。 ”方先生甚至透露 , 部分演出公司还会借“粉丝团购”或“商务权益回馈”等名义 , 进一步提高“非实名制”门票的比例 , 导致更多演出票流入“黄牛”等二级市场 。
文 | Point编辑 | kino最近几周|“黄牛”要黄了,但这还远远不够!|调查
文章图片
此次推出《演出票务规范》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表示将借助系统升级 , 把演出场所、演出场次、演出类型等全部“统一信息编码” , 让未来售出的每张演出票都在大数据管理下做到有迹可循 。
在方先生看来 , 这意味着今后所有演出或都将遵循目前行业的“最高规格”进行管理 , 模式基本等同于高铁的“刷脸”上车 。 此前国内极少数演出确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 , 如果能够落实这一标准 , 将过去时常“漏网”的30%非实名演出票也统一纳入管理 , 那么黄牛的生存空间势必被进一步有效打击 。
文 | Point编辑 | kino最近几周|“黄牛”要黄了,但这还远远不够!|调查
文章图片
但同时 , 一次行业的全面升级也绝非更改几行数据、代码 , 上线一套新系统这般简单 , 而是牵一发动全身 , “眼下光是北京就有1000家以上经营演出业务的场所 , 放眼全国这数字就有好几万了 。 大量演出公司和场地使用的都是独立票务系统 , 全部接入统一管理不仅需要一定时间、人力成本 , 还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 。 ”方先生表示 , 即便行业各方积极愿意响应《演出票务规范》实施 , 但落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必须被考虑和解决 。
小剧场薄利、大流量“赔钱”?
演出行业乱象不止“黄牛”
调查中 , 我们联系了位于北京的多家演出经营场所 , 截至发稿时 , 各方均未收到何时接入新票务系统的通知 。 北京一家演出公司的工作人员宋小姐在采访中向我们表达了她的担忧:“我想知道会不会在这方面有政策或资金上的扶植 , 毕竟我们演出公司也承担不了更多成本了 。 ”
疫情以来 , 演出行业发展遭遇不小考验 。 不过随着剧场演出逐渐在观众群体中升温 , 一些小而精的项目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流行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减少带来的市场空白 。 然而多数“小剧场”注定薄利 , 几十元起步的门票与明星演唱会动辄四位数的票价 , 在管理上显然难以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
宋小姐以戏剧市场举例:“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的一些传统剧目演出 , 很多时候都是百元以下的惠民票价 。 一些小演出可能总共收益不过几万块 , 即便邀请名家 , 几十万也就到头了 。 ”她坦言 , 如果严格要求他们每场演出都以所谓“最高规格”购票、检票、退票 , 增加的投入势必会让部分主办方“入不敷出”:“单一票务平台在场地安装一台实名制检票闸机就要上万元 , 平时还会有更新维护费用 , 这些都需要在制定规则时考虑进去 。 ”
文 | Point编辑 | kino最近几周|“黄牛”要黄了,但这还远远不够!|调查
文章图片
当然 , 一些小剧场演出已经在尝试推行“刷脸”入场 。 宋小姐透露 , 德云社目前采取的就是无实体票人脸识别的方式 , 但相声演出单场最多200位观众 , 同样设备应用到上万甚至几万人的演唱会上 , 对安保管理和现场网络设备的稳定性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