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凡 CEO 吴冰:首战不是决战,长期主义才更容易出爆款( 四 )


这套方案是我们智驾团队自主研发的 , 我们的全融合算法中有很大的特殊点 , 在全融合中会通过多任务 , 多特征的神经网络输出一个探测结果 , 之后是融合多个传感器独立的输出探测结果 , 进行综合的评价 , 之后实行全融合、后融合的全要素融合 , 这个时候两个配置中有激光会比没有激光差一点 。
在全融合中依然有成像雷达和点毫米波雷达全部的点云输出 , 同时也覆盖360度的点云 , 再加整套摄像头在两个配置中是一模一样视觉的输出 。 激光在这个时候起到更多的场景 , 同时在后融合中这里少了一个传感器的融合 , 但是并不影响整个算法 , 也就是说我们在算法中已经考虑了多一个传感器和少一个传感器 , 在OTA的升级中也会相应的更新 , 保证推给用户基本是全量推送 。
并且为了让用户和车之间有更好的感知信息同步 , 我们设计时在仪表和中控中有场景重构(也就是我们在42Mark里常说的环境可视化显示) , 这是感知融合体系全要素输出 , 可以看到我们对车、对行人、对车道线所有的识别和探测的结果 , 当用户开车的时候遇到后方来车、前方来车或者转弯的时候出现目标 , 有一定风险的时候仪表和中控会变成黄色 , 再变成红色给予用户警告 。
02
品牌、研发与补能
智驾研发团队
Q6:飞凡的智驾研发现在叫智驾共创中心 , 共创代表什么意思?里面写了一个「千余人」 , 据我所知现在国内最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的团队小鹏大概800人 , 包括高精地图演化的 , 我们是怎么样分配的?
胡晓凡:关于您刚才说的数量我也很诚实地回答一下 , 吴冰总在发布会上说的是500多人 , 1,000多人包括了团队在各个城市布局的测试人员 。
算法是由首席科学家金博士负责 , 金博士有多年海内外算法研究和量产经验 , 同时还有负责用户体验方面的专家余博士 , 他也是在德国和中国工作多年 , 并且服务于各种消费者业务用户体验的研究 , 所以在整个用户体验的考量上 , 我们几个专家也会有深入的技术策略讨论会 。
吴冰:我们的这一套全融合高阶智驾系统 , 从硬件的选择到软件的开发 , 到算法的模式形成 , 都是飞凡自己开发的 。
其实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 , 只不过我们做的多说的少 , 我们团队集聚了行业非常优质的硬件和软件 , 通过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全融合的高阶智驾 , 实际上很不容易 。 疫情期间智驾团队有100多人第二季度没回家 , 经受的挑战不止是技术上的还有身心上的 。 我们是把智舱和智驾作为未来极智战略的两大核心优势和核心资产 , 进行不断地投入、沉淀和开发 , 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 。
高阶智驾有带激光雷达也有不带激光雷达 , 但不影响高阶智驾整体在飞凡R7上面的应用 , 所以大家放心 , 不会说这么多人花这么多的资金 , 最后卖几百台车做做广告 , 那我还不如直接投广告 。
补能规划和理念
Q7:飞凡在补能方面有什么样的计划和策略?
刘晨:在品牌初期 , 补能不仅仅是一项服务 , 也应该是在整个产品定义中重要的一部分 。 对目前行业技术来说 , 补能这一块大家也是面临多元化的选择 , 其中飞凡选择快换这条技术路线还是对产品价值、用户诉求以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 , 因为我们认为换电的技术会形成必然的趋势之一 。
我们智电这一块目前还没有详细的信息披露 , 但可以说目前所有的产品已经具备了快换的概念 , 但可能在行业里面目前能够达到快换的可能就这么几家 , 我们的快换也是申请许多独有的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