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什么意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翻译】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
【出处】《荀子·劝学》
【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全文大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 。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
扩展资料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背后反映出荀子的思想主张:
每一位思想家都会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思想,每一种思想的出现,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荀子通过《劝学》这篇论说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
荀子主张人们平时应该要懂得不断地对自己加以反省,告诉自己,应该要随时保持一颗向高处看的心,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不管在什么时候,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其实历练的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什么意思】作为中国古代有名的思想家,他的这些思想主张在后世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达到不断地教化他人的目的,让人们可以学到更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篇
如果能广泛学习,且每天都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反省,这样就能明白很多的道理,而不至于在行为上犯过错 。
出自:《论语》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博闻强识的君子就会每天自省,(用这种方式来提炼自己),这样就会神智清明,品格高尚而行为不会犯错误 。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 。
知明而行无过矣翻译是可以做到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 。这句话出自劝学,作者是荀子,它所涉及的是品质和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而作为连词的用法,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白话释义,永州的野外天然生产出一种奇特的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
劝学的全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