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苹果下场前,这些公司会不会白忙活?( 三 )


一个直观的对比是 , 海外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有超过80个AR眼镜的众筹项目 , 但期望金额能达到50万美元的都寥寥无几 , 在消费级AR市场正式成型前 , 大厂们的粉丝号召力是创业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 。
更加务实
尽管本轮消费级AR市场的混战尚未看到赢家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这一轮AR的投资热潮要比此前猛烈得多 , 而且在消费电子市场整体萎靡、传统行业出现创新瓶颈的背景下 , 资本对AR行业的倾向性要更加明显 。
从Nreal过去几轮的融资中可以看出 , 其投资者既有红杉、高瓴这样的顶级投行 , 也包括阿里巴巴、快手这样的互联网大厂 。 另一边的Rokid也不遑多让 , 淡马锡、IDG 资本、瑞士信贷……AR头部厂商似乎最不缺乏的就是资本背书 。
Nreal已获得超过2.4亿美元的融资
但还是那个问题 , 这一轮AR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 , 还是行业爆发的奇点?答案还是需要回到行业中去寻找 , 看看这六年来AR产业究竟有没有本质的变化 。
最直观的改变是 , AR行业的上游产业链在不断完善 。 比如终端产品的热管理 , 由于AR眼镜的体积较小 , 且形状相对不规则 , 过去行业内普遍使用柔性热导管 , 但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的重量和体积 , 而如今随着产业链的成熟 , 可以直接从上游供应商那里定做铝镁合金导热垫去解决 。
而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 AR创业者和投资人们更务实了 。
“现在国内AR行业里的代表人物 , 基本都有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或积累 。 ”前快手战略投资部总监蒋锴向虎嗅表示 , 与部分人认为的AR产业是在“跟风跑”不同 , 当下从事AR头显和解决方案的厂商 , 其创始人或是亲历或目睹过六年前那场“群魔乱舞”后 , 仍坚持下来的信仰者 , 亦或是在其他领域获得过一定成就 , 现在发现或看好新的交互机会的创新老炮 。
2020年 , 迅速扩张的Nreal遇到严重的资金问题 , 快手此时向Nreal投出了橄榄枝 。 在徐驰与快手高层的沟通对话中 , 后者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光学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工程是怎么集成的?”
类似的情景在当下的AR行业中十分普遍 , 相较于空洞的商业计划 , 投资人们更关心技术实现的问题 。
不过 , 尽管投资人和从业者都清楚找到应用场景有多么重要 , 但这一问题至今无人能给出合适的答案 。
在AR头显行业中 , 目前产品可以按照功能分为两派:一种是以Nreal为代表的投屏AR眼镜;另一种是以Google Glass为代表的信息流AR眼镜 。
前者强调观影体验 , 可作为消费者 , 在什么样的场景下 , 一定要通过AR眼镜 , 而非通过直显设备去观影?后者强调信息推送 , 在理想状态下 , 当用户戴着AR眼镜时 , 应该是抬头就能看到最近的天气情况;当用户看向车站时 , 就能看到最近的车次 , 但这涉及到更复杂的信息交互问题 , 任何一个非定制化场景都无法提供配套的前端数据支持 。
Nreal Air作为车载后排娱乐系统的应用场景
所以对于消费级AR来说 , 消费者的刚需目前完全没有被开发出来 , 这才是行业内最大的软肋 。
此外 , 由于技术的限制 , 几乎所有AR产品的交互都存在着不足 , Nreal这类需要手机串联的AR眼镜大多数操作需要在手机上操作 , HoloLens 2可以实现部分手势操作 , 但它是一款企业级产品 , 而且在空间定位的准确性上也不及VR眼镜上那两个看似笨拙的手柄 。
仍在黎明前
虽然今年国内消费级AR产品迎来了爆发 , 但放在整个行业中 , 消费级AR产品其实算是一个异类 。 Strategy Analytics的统计数据显示 , 2020年AR眼镜81%的出货量来自于B端 , 应用场景包括工业、教育、医疗等多个实体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