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苹果下场前,这些公司会不会白忙活?( 四 )


“B端AR设备开发 , 对接的行业能够直接提供需求和条件 。 而且从B端的应用场景来看 , 其对设备移动性的要求并不高 , 对于便携性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 ”亮亮视野创始人吴斐向虎嗅表示 , B端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无需挖空心思去开发应用场景 , 因为客户的需求就是场景 。
尽管需求明确 , 但国内B端AR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 , 问题主要来源于国内客观环境的限制 。
“我们厂可能是国内最早引入AR数字运维系统的发电厂 , 唯一的问题是我作为设备运维工程师没有见过 。 ”王成浩(化名)向虎嗅表示 , 他所在的北疆电厂早在2018年就引入了一套AR头显设备用于发电机组的检修工作 , 但经内部评估后 , 这套设备并没有对工作效率有显著的提升 , 而且可靠性堪忧 。
几乎所有的AR创业者都在喊着“赋能工业” , 但就目前来看 , AR对于工业的提升十分有限 。
Hololens 2 工业应用的概念图 , 图片来源:Engadget.com
在蒋锴看来 , 目前国内的工业发展水平还无法充分支撑B端AR设备的发展 , 这是问题的根源 。 “AR赋能工业的前提是 , 工厂的数字化及信息化需要非常高 , 这对前端的数字化基础有很高的要求 , 比如制造执行系统必须与其他系统之间能够实现实时性的互联互通 , 但国内很多制造业处在快速发展建设中 , 条件不完全成熟 。 ”
从事芯片行业的徐亮则认为 , 在很多行业中 , AR能够实现的“可视化生产”本就是与“自动化”相冲突的 。 比如在晶圆产线上 , 生产系统提升效率的标准是降低“人”的存在感 , “就像英飞凌的工厂 , 日常的运维工作只需几十人就可以顺利进行 , 设备检测、质量检测全部靠系统完成 。 ”
徐亮提到的“晶圆制造”场景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部分电子信息产业工厂的数字化水平具备AR设备对前端信息采集的能力 , 但这些产业却没有可视化的需求 。
就目前看来 , 至少在工业领域 , 适合B端AR设备场景仍不明确 。
不过 , 最近一年国内的B端AR厂商也开始陆续向C端市场发力 , 而且他们的优势在于对于不同场景下的适配工作经验更加丰富 。 比如今年9月 , 亮亮视野即将发布一款专为听障人群打造的“字幕眼镜” 。
这款“字幕眼镜”的工作原理有些类似于今年谷歌开发者大会上亮相的新一代Google Glass , 不同于Nreal、Rokid这类能够强调观影场景的AR眼镜 , 亮亮视野的首款C端产品通过光波导方案让人们之间的对话能够以“字幕”形式在眼睛上显现 。
字幕眼镜显示效果图 , 图片来源:亮亮视野
虽然“听障人群”这一用户群体局限了目标用户的范围 , 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 , 亮亮视野是目前业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抓到用户刚需的企业 。
其实亮亮视野的首款C端产品也映射出了AR行业内一个奇怪的现状:在行业发展初期 , 所有的厂商都在寻找垂直的细分市场 。 而在传统消费电子行业中 , 这是在产品迭代末期 , 各厂商因市场饱和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
这一点在国外市场表现得要更加明显 , KickStater上的创业公司为AR眼镜量身定做了各种各样的使用场景:游泳、滑雪、摩托车……而且只适用于单一场景 , 这也是目前消费级AR行业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 即无法适应通用性应用场景 。
吴斐认为 ,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短板 。 “其实相较于B端产品 , 消费者对C端产品的能力要求更高 , 因此高算力、高功耗、高端显示等性能与轻薄便捷的产品形态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 , 拉高了消费级AR硬件产品的技术门槛 , 现有技术其实是做不出来各方面都兼顾的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