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博率”最高的生物医药行业,大热之下的就业有多内卷?
文章图片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陈桐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8月 , 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迎来最大一笔投融资事件 。
新冠下的mRNA疫苗 , 让投资人见识了创新药方向的崛起有多快 。 仅依靠两款与沃森合作的mRNA疫苗作为核心卖点展示——艾博生物便狂吸7亿美元(约45.3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 , 刷新了中国生物医药公司IPO前单笔融资纪录 。
今年更早时候的2月 , 诺辉健康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 成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 , IPO市值达到了300亿港元 , 以及不断涌现的天价特效药 , 这些热门事件都将生物医药行业推向舆论关注的焦点 。
风险投资人也早早嗅到了机遇 。 “估值新低的生物医药股票里 , 其实有很多是上半年利润翻倍的高潜股 。 ”一位长期看生物医药行业的VC对Tech星球如是说 , “在创新药领域 , 抢手的初创公司 , 一天就能涌进十几家新的资本 , 他们遇到不知名的金主甚至会挑剔 。 ”
人才纳新与融资事件相伴而生 , 市场对专业的高端人才已是极度渴求 。 “两个月前 , 红杉说要mRNA的美国科学家 , 消息一出 , 国内一下找疯了 , 专业人才价高者得 。 ”
“做医药的猎头今年赚翻” , 在上海 , 某猎头公司的医药组已发展到40余人规模 , 今年上半年团队业绩突破2000万 , “若Q3、Q4保持同样势头 , 人均业绩突破百万指日可待 。 ”
行业热背后 , 行业人才的内卷问题却鲜为人知 。 作为最考验“含博率”的行业 , 很多学子被“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口号吸引入行 , 现在却成为知乎上同行间一句“自带狗头”的苦涩调侃 。
那么 , 在资本看好、招聘市场升温的当下 , “属于生物的世纪”是否真的即将到来?僧多粥少、博士内卷的时代会结束吗?面对求贤若渴的新雇主 , 迂回在科研与企业间的职业规划又该如何选路?
博士扎堆 , 人才难抢
达晨财智的投资人肖冰曾说 , “未来做投资 , 我们基本上不招学金融和财务的 , 而是招有技术背景、产业背景的 , 甚至是原来就做研发的人加入到投资团队 。 ”除了传统药企 , 投资机构也加入了人才争夺战 。
廖林就是一位从大药厂出来、转型加入投行的医学博士 。 “本来以为转行很难 , 没想到他们并不care我不太懂金融和数学 , 说是可以进来后培训 。 ”他对投行团队的价值体现在 , 能看懂专业医学学术报告和专有名词的时刻 。 “现在投行对于可以用生物医药知识协助投资决策的科班出身候选人 , 可以开比同事高出一半的薪资 。 ”
行业的热度抬高了行业工作者对薪资、涨薪的期待 , 也激活了人才流动 。
米高蒲志《2021人才趋势报告》显示 , 有53%的中国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企业计划在2021年新增14%员工 , 本土医药企业从2017年至2019年的招聘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 , 2021年医药人的平均年薪将上涨6.7% , 有88%的医疗保健与生命科学行业在职专业人才 , 将在2021年寻求新的工作机会 。
Ada供职于北京一家新型生命科学实验室孵化器 , 她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包括帮入驻企业招人 , 对生物制药企业的招人难有深刻理解 。
“给技术前沿的初创公司找科学家 , 难得我头发都快白了” , 她坦言 , “雇主想要的科学家 , 国内就没几个 , 甚至国内大学都没有这个专业” , 而疫情又给吸引海外人才回流增添了阻力 。
给初创公司招人 , 往往要先把头部高管招到 。 公司研发方向脉络不清晰 , 让对方看不到前景 , 又或缺乏品牌闪光点 , 都有可能吸引不来高管候选人 。 创业公司预算也拮据 , “比如有些种子轮融了3000万 , 招两个高管和两个研发进门 , 少说也得拿走500万的经费作为年薪 。 但不砸钱没人愿意来 , 这一点压力很大 。 ”
- 苹果|库克压力确实大,在众多国产厂家对标下,iPhone13迎来“真香价”!
- 京东正式上线“年礼无忧”服务
- 央视公开“支持”倪光南?柳传志该醒悟了
- 小米 11 Ultra 内测 NFC“读写勿扰”与“解锁后使用”功能
- 造车|苹果造车一波三折,缺了一家“富士康”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iPhone|iphone14价格被曝!“胶囊”挖孔屏+三星4nm芯片,售价或5999起
- 36氪5G创新日报0112|福建省首个“5G+VR”英模会客厅正式上线;齐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5G+ 5g
- 物联网|据说,物联网也可以称之为“一张想想的网络”,物联网世界是梦
- 微信上线“语音暂停”功能